抓实做好 “五大振兴”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浏览人数: 2019-10-31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深入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构建完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入手,积极谋划、稳步探索,逐步推动城乡要素互通、发展融合,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吴中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立足富民增收不断激发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吴中区发挥乡村连城环湖的优势,善借市场之手,推动政府引导、群众主体、企业参与、资本下乡,在特色上做文章,在创新上要效益,助推农村产业兴旺,农民增收致富。

  加快推动三产深度融合发展。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兴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西山、太湖、澄湖三大园区为重点,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种什么、吃什么”转变为“吃什么、种什么”,让单向的“种得好”转变为“卖得好”,推进产品变商品、商品变精品,让好产品卖出好价钱。深化与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休耕轮作、有机肥替代化肥等技术行动,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施吴中区域公用品牌培育工程,做强做特以“6+1”为重点的特色现代农业。积极创建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协调推动共享农庄(民宿)建设发展,坚持向农业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和多功能链要效益。加快培育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照“农商文体旅”融合发展思路,丰富拓展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观光旅游休闲和文化传承等非生产功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让吴中的好山好水真正转化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聚宝盆。

  着力提升集体经济发展质态。 深入贯彻落实吴中区委四届九次全会提出的“集体经济创新转型年”要求,积极探索集体资产集中经营管理等资产运营新机制,加大对形态散乱、低效的存量载体改造升级,支持有条件的地区走出去开展异地收购,通过市场化配置手段实现保值增值。深化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专项治理,充分发挥集体资产交易中心作用,完成镇村两级资产交易“应进必进”,深入开展集体资产追缴欠租和清理不规范合同行动,确保集体收益“颗粒归仓”。深入推进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区推进国家级试点,通过个体做强、群体做大、服务做优、建设做实,推动全区各类合作社经济实力、发展活力和带动能力明显增强。

  鼓励引导工商资本深度下乡。工商资本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除了给乡村带来发展所需的资金外,还能带来先进的技术、经营理念与人才。依托现代农业园区、美丽村庄、特色田园乡村、特色小镇等主要载体,支持工商资本、社会力量参与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和现代化发展,参与农产品策划、包装、运营,参与乡村旅游发展,不断提升留在农村的农民就业水平,吸引返乡能人、返乡大学生等各类人才回乡就业创业,进一步释放农村发展的巨大空间。设立科学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工商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让普通农户通过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形式参与到产业融合发展进程中,分享产业融合效益,共享乡村发展成果。

  重视人力引育推动农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的良性循环

  千秋基业,人才为先,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是人才要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也在于汇聚一批热爱乡村的各类优秀人才。以广纳贤才为重点,坚持引进与培养并举,提质与增量并重,不断充实吴中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大力培育乡土人才。乡土人才生于乡村、长于乡村,对乡村振兴具有天然的使命感和主观能动性,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带领者、乡村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和乡村组织振兴的强大支撑。结合集体经济组织职业经理人、新型职业农民、合作社理事长、家庭农场主、工艺文创大师等乡土人才特点,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升乡土人才的科学素质、职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推动乡土人才“提档升级”。将乡土人才培养纳入吴中人才培育长期规划,建立动态管理数据库,有效构建“提升一批、开发一批、储备一批”的梯次结构。进一步发挥乡土人才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支持和帮助乡土人才带动群众致富,探索创新“乡土人才+基地+农户”等模式,扩大“影响一片、带动一群、造福一乡”的集群发展效应。

  注重引聚专业人才。坚持政府引导、企业自主,充分发挥好企业的引才主体作用,支持农业、文旅龙头企业引进规划、文创、策划、营销品牌等高端人才,鼓励创新创业团队和社会投资企业落户新型社区,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展深度合作,吸引高学历的年轻人到乡村创新创业,掀起新时代“上山下乡”的新热潮。进一步创新扶持激励机制,积极落实人才新政20条,为各类优秀人才到农村创新创业提供信贷支持、绿色通道、子女就学等系列政策优惠,并按一定比例表彰,让他们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受奖励、社会上有地位,为吴中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充分用好在外乡贤。 吴中人杰地灵,历代名人辈出,近现代也有很多乡贤或乡贤后人遍布国内外。他们中的很多人在国内外有较大名望和影响力,非常愿意回报家乡。加强对乡贤人才的底数摸排,建立乡贤信息库,通过走访联谊、建立乡贤微信群等形式,精准掌握在外乡贤信息和动态。坚持以乡情感召、以环境吸引、以服务凝聚,支持在外乡贤反哺家乡、支持家乡、造福家乡,助力家乡发展,在治村、谋事、创富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为乡村振兴发展增添新的动能。

  坚持精神引领着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乡村振兴,既要产业“塑形”,也要文化“铸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让农民既富“口袋”又富“脑袋”。

  深化乡村公民道德建设。 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挖掘吴中优良风土人情、习俗风情、风尚道德、民间艺术、观念信仰等文化资源,深入传承吴中人民勤劳善良、热情好客、孝敬老人、能工善作的优良美德,让农村邻里乡亲熟人社会的温情更加浓郁。加强古镇和古村落保护,修缮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加快吴中博物馆建设,保护传承好乡村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活态的乡村文化传下去,守住吴中吴侬乡愁,增强农村文化自信。

  大力推进乡村文明创建。 以各级好人选树为主线,结合农村健康文明的传统礼俗,广泛开展“最美家庭”寻访、文明标兵户、乡风文明示范家庭等评选活动,建设“书香吴中”,评选“书香门第”家庭,建立健全社区道德评议机制,让文明乡风滋养美丽乡村。扎实推进区、镇、村三级志愿服务网络建设,积极扶持壮大有潜力的农村志愿团队。到2020年,注册志愿者人数比例达18%,各类文明村镇占比达60%以上,城乡社会文明程度测评指数达到并保持在 90 分以上。

  扩大有效文化供给。 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常态化开展送文化下乡、全民阅读等群众性活动,让公共文化惠及乡村各个角落。到2020年,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增强乡村文化自身造血功能,努力让村民真正成为乡村文化的主角。深入开展移风易俗行动,旗帜鲜明地引导群众抵制封建迷信,摒弃陈规陋习,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强化共生理念切实保护好绿水青山和美丽宜居的田园风光

  吴中乡村历来以风光秀美著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吴中的宝贵财富,也是发展的最大优势,更是需要承担的重大社会责任。要坚持系统性思维和辩证思维,做好环太湖“加减法”,在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中找准平衡点,让绿水青山释放更大的发展效益。

  实现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的转变。进一步坚持民生导向,以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稳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一批田园美、景观美、生活美的村庄。到2020年,完成30个左右美丽村庄和400个左右康居村庄的建设任务,申报成功5个左右省级和8个左右市级特色田园乡村试点。为乡村振兴塑造绿色品牌。坚持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入推进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延伸普惠农村,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实现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变。无论是在美丽村庄还是在特色田园乡村的建设过程中,都要秉持“加减法”理念,坚持因地制宜,充分挖掘乡村特质内涵,明确产业导向,促进“青山绿水”孕育成长潜力和发展优势。一方面鼓励环太湖地区通过大力推进禁建区内土地复垦、生态修复、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增加绿色农田,腾出建设用地指标,进行有偿调配,获得稳定收益;另一方面全面完成太湖围网拆除验收,加快推进养殖池塘整治改造,让太湖水更清、岸更绿。充分利用太湖山水禀赋,引导树立大农业和全域旅游理念,加快培育民宿农家乐、养老休闲游、特色种养、文化体验等产业。健全并落实生态补偿机制,稳步提高生态补偿标准,让保护生态环境者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实现从重点建设到长效管护的转变。乡村环境的长期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得以巩固,还需要改变以往重建设、轻管护的做法,不断完善长效机制。落实环境常态化、专业化、社会化管理措施,切实做到运行有效、管护到位、群众满意。建立健全检查考核和奖罚制度,加强新闻宣传和舆论监督,确保环境整治有成效、不反弹。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注重广泛宣传发动,创新优化工作方法,积极探索推广村民轮值制、民间河长制等群众性管护机制,进一步巩固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共同打造绿色美好家园。

  筑牢战斗堡垒推动形成基层凝心聚智的强大合力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战场在基层,实践引领者在基层,必然离不开基层党组织的坚强领导。农村基层党组织权威和基层党组织书记能力,直接关系乡村振兴战略的正确实施和工作成效。

  强化制度建设,筑牢基层组织“桥头堡”。全面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提升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严格执行“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持续开展基层党组织建设体检工作。全面推行村务公开和村级财务公务卡使用,加大基层小微权力监管力度。继续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切实推进整顿软弱后进党支部,持续深化党员干部“阳光扶贫”活动,充分发挥党组织在精准帮扶中的最大作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注重干部培养,培育党员先锋“领头雁”。落实基层党建工作“一号工程”。打破地域、身份、职业界限,通过基层选拔、社会选聘、组织选派等方式,选配一批思想政治素质高、发展致富能力强、党员群众普遍认可的基层党组织书记。稳步提高村党组织书记与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比例。探索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县乡共管”新模式。强化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拓宽用人视野,建立一支老中青梯队配备合理、良性循环的基层干部队伍,铸造一个“两手抓、两手硬”的基层战斗堡垒。高质量办好乡村振兴学堂,以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为目标,不断提升“三农”干部的政策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

  优化社会治理,打造党建示范“火车头”。探索“党组织+自治组织、专业机构、社会组织”的治理机制,力促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以区联动中心建设为抓手,全面实施区、镇、村、片四级联动的网格化管理服务模式,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将过去被动应对问题转变为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服务管理模式。打造社区网格区域内环卫整治、信访维稳、民政建设、安全生产、服务群众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实现党组织服务“触手可及”。强化村民自治组织建设,把村民自治组织作为基层矛盾的缓冲区,确保沟通有渠道、监督有平台。

 

来源:201910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

(本网为公益性网站,若单位或个人不同意转载此文,请与本站联系)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