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做好2019年秋播和2020年农业结构调整工作的意见
苏农业〔2019〕25号
浏览人数: 2019-11-01

各市、县(市、区)农业农村局:

今明两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期,也是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期。做好今年秋播和明年农业结构调整工作,对推动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和乡村产业振兴具有重要意义。秋播定全年,当前正值秋播关键时期,也是落实明年农业生产各项工作的重要时间节点,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牢记使命担当,加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为我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夯实产业基础。现就做好2019年秋播和2020年农业结构调整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思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对标对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按照乡村振兴战略总体部署,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深化实施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工程,坚持市场导向、效益导向和增收导向的原则,走“产业结构优、质量效益高、经营主体强、技术装备精、路径模式新”的乡村产业发展道路,推动农业市场化、规模化、特色化、科技化、融合化、绿色化发展,加快构建具有江苏特点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升区域综合竞争能力,夯实乡村全面振兴的物质基础,努力成为全国粮食安全国家队、现代农业示范省、三产融合样板区、乡村产业振兴排头兵。

(二)主要目标。种植业突出发展优质水稻、专用小麦、绿色蔬菜和特粮特经产业,2020年继续调减非优势区低效粮食作物200万亩左右,优良食味水稻面积1300万亩以上,绿色蔬菜产业产值800亿元左右;畜牧业突出发展规模畜禽,加快恢复生猪生产,优化养殖布局、产业结构,新建生态健康养殖场500家,生猪养殖规模化率达到8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5%,畜禽生态健康养殖比重达到63%;渔业突出发展特色水产,特色水产养殖面积占比达80%。全省新建一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和100个园艺作物标准园,新增一批“味稻小镇”,高标准创建国家级特优区10个以上,培育壮大“苏字号”农产品品牌。农业机械化突出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和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2020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5%,其中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3%,设施农业、畜禽养殖、水产养殖、果树和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取得明显进展。

二、加快推进农业优势产业振兴发展

(一)推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提升。强化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按照提升产能、提升品质、提升效益的思路,突出发展优质水稻、专用小麦,确保粮食总量基本平衡、口粮自给。2020年,加快培育千亿元级优质稻米产业,力争把江苏建成中国南方优质粳稻中心、中国北缘优质籼稻中心。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好部级绿色高质高效行动重点建设任务,建足建好省级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示范片,加快推广综合抗性好、优质稳产的主导品种,扩大单品种规模化连片种植,集成应用绿色高质高效技术模式,挖掘良种增产增效潜力。坚持量质并重、用养结合、建管协调、生态优先,组织实施耕地地力提升工程,建立耕地质量提升示范区,全面提升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水平。积极开展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集中推进区建设,建立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分类清单,2020年启动农产品结构调整区划定工作。以“两区”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为重点,2020年建设高标准农田300万亩以上,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5万亩以上。

(二)推进蔬菜园艺精品化生产。坚持“安全、营养、生态、高效”发展内涵,打造淮北设施蔬菜、沿海出口蔬菜、环湖水生蔬菜、城郊精品蔬菜等绿色蔬菜集聚区,加快培育千亿元级绿色蔬菜产业。支持“二品一标”蔬菜基地、上海外延蔬菜基地、出口蔬菜基地、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园区建设,增加绿叶蔬菜、地方特菜、珍稀菇类、净菜等产品供给。加强优质水蜜桃、高档葡萄、早熟砂梨、设施草莓等应时鲜果生产,分类推进苏南设施花卉、淮北沿海球宿根切花、苏中沿江优质盆景及优势区新优精品观赏苗木发展,新建100个园艺作物标准园。

(三)推进规模畜禽产业提档升级。坚持市场导向,立足恢复生产保供给,推行规模化、标准化、基地化、生态化、循环化发展方式,加快提升畜禽产业优势产能和质量效益。以种猪场和规模猪场为重点,盘存量、扩增量、挖潜能,千方百计促进生猪恢复性增长。督促苏南主销区加快增养保供,推动苏北、苏中主产区发挥政策、资金集聚优势,做到稳产增产。鼓励和支持大型生猪养殖企业布局全产业链建设,促进育繁养宰销一体化融合发展。依托“公司+家庭农场”、标准化生产基地等,统筹抓好家禽和草食动物生产,积极扩大肉禽、蛋禽养殖,稳步推进清洁蛋品生产。加快奶业振兴,支持优质奶源基地建设,提高奶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优质肉羊扩群增量,提升肉羊规模化、集约化水平。

(四)推进渔业产品特色化发展。强化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发展适销对路的虾蟹等特色水产养殖,优化养殖技术和模式,增强水产良种保障能力,特色水产养殖面积占比提高到80%,努力把我省打造成全国渔业绿色发展先导区。充分发挥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在结构调整、稳粮增收、减轻农业面源污染中的重要作用,加强扶持,出台专门意见和技术要点,以县为单位制定发展规划,建立技术推广团队,按照因地制宜、主体自愿、稳步推进的原则,重点在沿湖、沿淮、里下河等低洼地区大力发展稻田综合种养等高效模式,2020年全省新增100万亩。

(五)推进特用粮经等产业发展。根据地方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聚焦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引导推动农业生产向市场紧缺产品调、向优质高效产业调,加快形成特色明显、功能互补、布局合理、综合竞争能力强的区域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推广优特茶树、道地药材新品种,注重鲜食专用、功能保健、观赏休闲等特粮特经作物生产。大力推广高产优质家蚕新品种与适宜桑树品种,推动蚕桑生产区域化、集群化发展。重视发展特色种养、特色食品、特色制造和特色手工业等乡土产业,引导建设一批家庭工厂、乡村车间,推动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格局。

三、加快转变农业生产发展方式

(一)强化病虫害绿色防控。创新集成农作物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全面提升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水平,2020年建成250个省级绿色防控示范区,实现对蔬菜园艺和地方特色作物全覆盖。积极开展“五有五好”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示范创建,推动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发展,实现农药使用量负增长。

(二)实施化肥“双减”工程。深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普及,实现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90%以上,肥料利用率40%以上。开展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鼓励畜牧养殖大县、果菜茶稻产区和规模种植基地,实行农牧结合、种养循环,就地就近利用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推进化肥用量和强度持续下降、有机肥应用比重不断提高。

(三)推动轮作休耕试点示范。贯彻落实太湖治理、洪泽湖生态保护、长江大保护等工作要求,继续组织做好苏南地区整体推进和部级轮作试点项目实施工作,积极扩大苏中、苏北地区试点,鼓励自主开展轮作休耕,集成创新技术模式,全年完成轮作休耕面积130万亩,力争达到200万亩。

(四)全面推进生态健康养殖。组织开展畜禽标准化生态健康养殖普及行动,推进养殖场自动化、智能化设施装备应用,推广节水、节料、节能等清洁生产工艺,新建生态健康养殖场500家,打造一批高质量标准化示范场或高水平美丽生态牧场。以养殖尾水达标排放为目标,启动实施池塘生态化改造工作,集成推广池塘养殖尾水处理技术模式,提升养殖尾水处理水平。稳妥推进退养还湖工作,在江河湖海重点渔业水域开展增殖放流,发展大水面生态增养殖。

(五)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科学合理选择循环农业模式,推动区域内资源节约、生产清洁、循环利用、产品安全。扎实推进秸秆机械化还田,提升还田作业质量和效果,稳步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提升产业化水平。大力建设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和集中处理体系,推广农膜回收利用与减量替代技术,加强废弃物回收、储存、转运、处置再利用,确保2020年全省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80%,扩大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试点范围。

四、加快推动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一)推动农产品加工业提档升级。以农业产业强镇、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先导区和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推动农业企业到村镇发展,让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向县域下沉,建设一批农产品专业村镇和加工强县,引导企业实现加工副产物循环梯次综合利用。

(二)大力培育乡村休闲农业精品。推进休闲农业精品工程,建设一批主题创意农园等特色品牌,争创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国家级品牌,强化宣传推介,提高休闲农业品牌知名度。到2020年,休闲农业产值力争超过700亿元。

(三)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以地方特产馆运营、农产品旗舰店建设、农业电商园区发展、优质农产品上线营销为重要抓手,积极发展网上批发、直供直销、订单配送等电商新业态。推动农村淘宝项目、京东“渠道下沉”、苏宁易购江苏特产馆开展招商引流、产品推介、品牌宣传、精准扶贫等专题活动,增强电商主体创业创新活力。到2020年底,全省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超过800亿元。

(四)培育壮大“苏字号”农业品牌。深入推进品牌强农、营销富民工程建设,省级重点支持跨区域的公用品牌培育,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强势农业品牌。制定省级知名农业品牌地方标准,完善农业品牌目录制度,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和农业品牌保护。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到2020年高标准创建国家级特优区10个以上。

五、加快提升农业物质装备和科技支撑能力

(一)健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跨学科、跨部门、跨领域集聚科技资源,以农业产业为主线、以专家团队为核心、以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为主要载体,健全完善22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发展,选优配强包括农艺、农机、渔业、畜牧等产业岗位专家,推动产学研推用多部门联合攻关,突出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加强顶层设计,系统开展共性关键技术协同攻关、集成示范、推广服务和决策咨询等工作,力争取得一批“苏”字头农业自主创新成果。

(二)构建现代种业高质量发展支撑体系。围绕千亿元级现代种业发展目标,继续实施省农业重大品种创制项目,构建种业全产业链政策、技术、举措支撑体系。推进种业企业兼并重组,扶持支持优势特色、适宜机械化作业、轻简化栽培的种子种苗创制、繁育、推广与中心(基地)建设,优质品种规模化繁育推广应用,加大优质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支持培育力度,鼓励科企合作,打造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创新体系。加大种畜禽保种场和能繁母猪的扶持力度。

(三)加强智慧农业技术示范应用。实施江苏省智慧农业建设行动,着力打造智慧农业基地,促进物联网、大数据、智能装备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各领域深度融合,提升农业生产自动化、可控化、智能化水平。加快建设江苏省农业物联网管理平台,强化物联网数据采集监测、模型分析与生产应用。推广智能化农机装备与技术,开展农机关键环节“无人驾驶”试验示范,推进“互联网+农机作业”,推动机械化信息化融合发展。到2020年底,全省规模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推广应用覆盖率达20%。

(四)加快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以示范县建设为抓手,高质量推进主要农作物和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确保按期完成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省建设任务。强化规划,细化方案,巩固提升水稻小麦机种机播水平。总结农机农艺融合发展的解决方案、技术模式,形成管用高效的融合新机制,集成推广应用,加快实现全程全面机械化。到2020年,全省农业机械化水平力争达到88%以上。

六、切实强化示范载体平台建设

(一)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省建设。着力打造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示范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监管示范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社会共治示范区。推动全省80%以上的农业县(市、区)达到国家或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标准。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四挂钩”机制,支持规模生产主体入网追溯,提高农产品质量效益。

(二)加强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建设。2020年省里继续建设一批产业示范园,坚持产业强园、科技兴园、生态立园、机制活园,强化产业集聚、要素集聚和政策集聚,强化园区建设动态监测和绩效管理,建立目标管理和绩效评价机制,推动各类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提档升级,建设成为我省乡村产业振兴的示范高地,形成国家级农业园区为龙头、省级农业园区为骨干、市县级农业园区为基础的梯次推进发展格局。

(三)加强开放型农业基地建设。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围绕园艺、特粮等支柱产业,巩固提升大蒜、莲藕、香葱、食用菌、果品等出口农产品示范区功能,做大做强传统出口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基地,推进开放型农业健康发展。依托农业龙头企业的生产加工优势,采用国际先进技术与标准,加快发展花卉、种子等新兴出口产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与精深加工农产品,以技术创新推动出口农产品升级换代。

七、切实做好服务保障工作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地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全面贯彻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全省乡村产业振兴暨深化农村改革现场推进会会议精神,系统谋划推进当前秋播和明年农业结构调整工作,细化实化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要将抓好农业结构调整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村改革创新、农业扶贫开发等工作有机结合,提高农业结构调整精准性。要建立绩效管理目标,制定工作方案,细化责任分解,推进部门联动,加强督查考核,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强化政策扶持。认真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强化“市县多投入、省里多补助”导向,加大先建后补、以奖代补力度,推动市县进一步加大支农资金统筹整合力度,在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农业龙头企业、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产品加工与冷链仓储物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品牌创建、质量安全等予以重点扶持。创新信贷、保险、担保、抵押等金融政策支撑,落实对农业经营主体在用地、用电、用水和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扶持,撬动社会资本更多投入,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政策保障。

(三)强化管理服务。加强农业投入品生产与市场监督管理,让农民用上用好放心种、放心肥、放心药、达标膜。要加强农情、病虫情、土壤墒情等监测调度,组织技术人员与生产主体挂钩对接,主动做好服务指导工作。加强市场监测,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平台,及时发布市场供求、价格等信息,科学引导结构调整。

(四)强化主体培育。积极引导各类人才成立家庭农场,组建农民合作社,兴办或入股企业,提高现代农业发展的持久动能。鼓励支持各类企业和工商金融资本参与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增加差异化个性化小众化农产品生产以及高端农产品供给,引导发展订单收购、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方式带动农民、发展农民、组织农民,把“小农户”引入到现代农业发展的轨道。

(五)强化宣传引导。要高度重视舆论引导和社会宣传工作,充分挖掘、总结宣传各地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典型,以点带面、典型引路,发挥样板示范作用。要通过现场推进、现场观摩等形式,相互借鉴、相互交流、推动工作“比学赶超”。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总结好、宣传好、推介好农业结构调整的好典型好经验,扩大典型影响力,营造结构调整的良好氛围。

江苏省农业农村厅

2019年10月30日

    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办公室         2019年10月31日印发

来源:厅种植业管理处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

(本网为公益性网站,若单位或个人不同意转载此文,请与本站联系)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