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市推进农田建设 助推乡村振兴发展
浏览人数: 2019-12-13


南通市农业农村局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夯实现代农业发展,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程。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组织领导,创新推进机制,走出了一条整市推进、综合发力、高效发展的全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之路。“十三五”以来,全市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57.4万亩,三年建设面积超过“十二五”时期总数的1.5倍,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1. 强化组织领导,整市统筹推进

    我市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一号工程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工程,强化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组织领导,市、县两级成立了以党委主要领导任组长,党委和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农业农村、规划建设、财政、审计、经信、电力等多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农业农村局,具体负责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统筹协调和建设推进工作。采取月通报、季点评、年考核的办法,把高标准农田建设纳入党委政府“高质量发展”考核和乡村振兴战略重点工作考核,形成上下联动、部门协力、共同推进的组织领导体系。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下乡调研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必看内容,市监察委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专项督查内容,每季度进行督查。这些举措增强了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单位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确保了工作落实。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统筹管理部门,市、县农业农村局每季度召集高标准农田建设成员单位召开协调会,了解各自工作情况、存在的问题、下一步的打算,提出工作要求,落实工作责任,做好矛盾协调和工作统筹,推动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二、加强规划引领,强化资源整合。

    南通市编制印发《高标准农田建设“十三五”规划》,五年计划新建高标准农田200万亩。今年,市委市政府又提出了五年规划四年完成的目标,并要求编制《高标准农田建设提档升级规划》,计划再用6年时间,将前期建设投资标准较低的200万亩高标准农田提档升级,到2025年,全市建成高标准农田达到500万亩以上,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80%。同时将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农业空间布局规划、基本农田规划有机衔接,做到“五规”合一,落实“四个不做”,即主城区周边不做、主要交通道路两侧不做、工业园区周边不做、重点项目区域不做,避免因规划脱节,导致重复投资、低效投资。为使目标得以实现,在机构改革前,我局就提出了集聚资金,整合资源,以镇为单位、村为单元,全面整合国土土地整理、农业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发改委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市县自建高标准农田等项目,统一安排,分块推进,较好地发挥了项目资源的整体合力和集聚效应,避免了项目零散乱,管理松软糊,做到了建一片、成一片、带一方。

    在资金投入上,我市采取向上争取一点、市县财政投入一点、社会融资一点的多元化筹措方针,三年来全市共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41亿多元,其中争取上级项目资金17亿元、市县财政投入近15亿元、社会融资9亿元,按照每亩不低于2500元标准进行投资建设,有力保证了建设规模、质量。机构改革后,在上级项目资金已经整合的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市、县两级的投入,在上级投资标准上,每亩再增加投资1000元,以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

    三、坚持建设标准,强化推进质量

    我市人多地少、耕地连片面积小,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按照“土地平整肥沃、灌排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农田林网达标、生产方式先进、村庄环境整洁、服务设施健全、连片集约经营、产出效益较高、建后管护到位”要求,制定颁布了《南通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为高质量建设好高标准农田,我市强化源头把关和过程控制。在源头上,把住规划设计关,突出乡村振兴战略中“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的要求,以建设“田美乡村”为目标,科学规划,规范设计,以地平田方为基础,以交通网络化、灌溉节水化、林业网格化、河道生态化、生产规模化为目标,坚持规划设计的前瞻性,规划内容由项目镇、村,勘测设计单位、县级管理部门四方签字认可,提高规划设计的执行力;在建设中,实行县级管理乡镇主体的实施管理体系,县级做到“四统一”,即: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招标代理、统一监理监管、统一检查验收,项目乡镇采取先土地流转、再土方平整、后工程配套的建设程序,加大土地平整和废沟呆塘整治,将碎片化零散耕地整合为连片规模经营,并对招标、施工实施、单项工程验收负责,县级做好指导和考核,提高管理效能;在过程控制上,出台项目建设、资金、质量管理办法,对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检查验收、建后管护实行全过程标准化管理,推行专家评审、过程审计、群众监督、第三方检测、责任追究等措施,强化对建设、设计、施工、监理、检查、验收等全方位管理,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

    四、拓展建设内涵,提高综合效益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我们摒弃了唯工程论的建设理念,坚持效益优先,进一步衍生建设内容。一是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实现规模经营有机结合,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提高规模经营占比,我市选择6个乡镇开展“三个全覆盖”试点,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覆盖、适度规模经营全覆盖、社会化服务联盟全覆盖;同时,以农地股份合作社为依托,通过村组干部分片包干、农场主承包经营及聘请新型职业农民管理的方式,整村流转,成片规划,大力发展村集体领办的新型合作农场,实现农地集中、经营集约、效益提升,今年全市有151个村计划发展新型合作农场。目前,全市新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适度规模经营比率达56.4%,建成一大批产业特色明显、带动辐射显著的现代农业园区,形成“沿海现代高效农业区、高沙土粮经复合区、里下河生态粮食区、沿江生态旅游带、中部沿河高产粮油区”五个特色产业集群,建成上海农产品外延基地5个,港澳农产品直供基地1个,极大提升了我市农产品区域竞争力。二是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村庄环境提升有机结合,打造田美乡村。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填平废沟呆塘近万个,迁移杆线2000多根,拆除废弃棚舍800万多平米,迁走田间坟茔5000多座,优化提升河道500多条,建设农田林网3万多亩。形成了一批田方地平、水清岸绿、路畅村美、美韵整洁,春天麦绿菜花黄,夏天蛙鸣荷花艳、秋天果硕稻花香的美丽田园乡村。三是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促进强村富民。全市104个省、市级经济薄弱村除6个非农业村外,全部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畴。通过配套建设烘干中心、农资中心、育苗中心等服务性设施,增加村集体资产;通过土地平整增加可发包耕地,每村年增加集体经营性收入30万元以上。并加大资源换资金力度,对产生的耕地占补平衡面积市财政按照25万元/亩调剂,其中5万直接补助给项目村,仅此每村增收150万元以上。同时,由于基础设施改善,耕地连片程度提高、质量提升,使土地流转费每亩提高了200元以上,促进了增收。四是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开发后备资源有机结合,增强内生动力。我市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耕地占补平衡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有机结合,加大废沟呆塘整治和沟河整治、水系调整、土地平整、拆旧拆废拆闲力度,开发后备资源,拓展发展空间,三年全市新增占补平衡面积1.64万亩、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面积1.5万多亩,为全市新型工业化、城乡一体化发展增强了土地要素保障能力,占补平衡指标得到的收益大部分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为高标准农田投入增加了渠道,也进一步提高了群众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获得感。

来源:厅农田建设管理处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