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大力推动港城“三农”发展
浏览人数: 2019-08-29

  2018年以来,连云港市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全市“三农”发展稳中有进、亮点纷呈:农村环境整治初见成效。市县乡村“一盘棋”,紧扣全面整治1000个左右行政村、100个村建成示范村,建设10个全域整治示范镇、1万户“庭院美化”示范户“四个一”目标,强势推进“百村示范、千村整治”行动;开放型农业保持全省领先。作为全国首批试验区,连云港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成功揭牌,2019年前四个月全市农产品出口额跃居全省第一,绿色优质农产品占比提前2年完成省定目标任务。农民集中居住有序推进。赣榆区海头镇大官庄村、灌南县李集镇新民村、灌云县龙苴镇石村、东海县洪庄镇洪庄社区等一批新型农村社区建成使用,全市城镇“1+3+47+N”空间布局稳步推进。农村社会治理成效显著。连云区营山社区“136工作法”入选全国优秀百强社区工作法,赣榆区“新乡贤助推乡村治理”被评为“江苏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成果”。连云港成为全省公共安全“雪亮工程”国家重点支持城市。

  突出优先地位,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贯彻优先发展要求,建立健全有组织体系保障、有规划计划引领、有重点工程支撑的市级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机制。一是高规格组建领导体系。建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牵头,分管负责人具体负责、10个工作指导组推进落实的市乡村振兴组织领导体系。以乡村振兴进程在苏北地区走在前列为定位,制定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实施规划(2018-2022)》《十项重点工程实施方案》《主要目标任务分解落实方案》《县区实施成效评估表》等,十大工程定期通报,环境整治等重点工作按月通报。二是高强度推进重点工程。把脱贫攻坚、农民集中居住、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的三场硬仗来打,分别制订专项考核评估办法,实行季度调度、半年评估、年度考核,2019年初组织县区负责人到外地学习推动农民集中居住先进经验,一季度末召开农民集中居住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场推进会,近期市委市政府将对三项工作进行“家家到”现场督查。三是高标准优选“三农”人才。优先考虑“三农”干部配备,提拔17名乡街书记进入县区或市级机关、企事业单位领导班子,提拔重用8名县区领导干部担任正职;提拔重用7名脱贫攻坚实绩突出、表现优异的乡街书记。四是多要素保障“三农”投入。2019年市级财政预算安排支农资金5.62亿元,同比增长37.6%。镇村布局规划进一步优化完善,全市增减挂钩节余指标省域内流转使用181.36公顷,交易资金24.1亿元,专项用于搬迁农民安置补偿、农村土地整治、涉农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

  重抓集中居住,不断健全功能配套。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采取“市级统筹协调、县级整合运作、乡镇具体实施”工作举措,加快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扎实推进农民集中居住。一是完善组织,加大投入。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挂帅的领导小组,组建办公室,选调15名干部全脱产挂职。制定文件政策,强化基层党建、配套服务、产业支撑等10个方面的重点工作。拨付下达省级专项资金17亿元,设立5500万元市级财政专项资金,以奖代补用于支持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二是试点先行,示范带动。2019年全市计划推进农房改善项目72个、撤并村庄233个,总投资约160亿元,惠及5.2万人。按照“特色保护、集聚提升、搬迁撤并、城乡融合”四类要求,先期启动13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试点,示范带动面上工作。目前,全市已开工建设26个项目,撤并村庄103个,改善农户7600户。三是关注重点人群,加快危房改造。在以往改造基础上,新摸排出农村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低保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和贫困残疾人家庭四类重点对象危房户4347户,确保年内全面完成改造。四是注重特色,提升功能。累计建成美丽宜居乡村231个,达标率46.2%。确定首批7家市级产业特色小镇培育名单,东海水晶小镇等3个乡镇入选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创成东海温泉镇、曲阳乡和赣榆区班庄镇、墩尚镇4个省级重点及特色镇。

  发展现代农业,全力推动产业兴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产业产品结构,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建设农业强市。一是种养结构持续优化。进一步扩大优良食味水稻品种面积,2019年计划达到80万亩,占比提高到25.4%。引进牧原、六合等新建规模养猪项目9个,全市生猪大中型规模养殖比重提高到78.5%。开展市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创建活动,在认定高效农业聚集区5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28个基础上,60个乡镇年内实现“一镇一园”;高标准农田占比提高到60.8%,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提高到56.4%。二是开放型农业全省领先。2019年前四个月,全市农产品出口额达到1.76亿美元,总量居全省第一。高标准完成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规划,建成国家级出口示范区4个,省级出口示范区2个、示范基地16个,省级以上农产品示范区、示范基地总数全省第一。在全省首创市级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授权86家企业300多个产品使用“连天下”公共品牌。三是产业融合明显加快。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累计建成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29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龙头企业56家;建成省级融合示范区1家,市级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区10家。四是新兴业态发展迅猛。2018年,全市休闲农业统合收入达42.98亿元,同比增长34.8%。2019年前5月,全市农业电商销售收入60亿元,同比增长 85%。

  集中整治环境,着力改善农村面貌。在全省率先出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百村示范、千村整治”行动方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考核评价办法》等文件,起草地方性法规《连云港市乡村清洁条例》,以“五治理五提升”为主攻方向,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力度。目前,全市1466个村开展清洁行动,清理河塘沟渠17713处、陈年垃圾3.4万立方米,农村环境面貌大为改观。一是主攻关键领域。从4月中旬起,瞄准垃圾转运、沟塘疏浚、粪污处置、公共空间和公厕建设等重点环节,全市组织开展以“四清一改”为主要内容的“百日攻坚”专项行动,建成农村垃圾转运站152个,全市乡镇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率达100%,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7.4%,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提高到93.3%。探索“梯次奖补、以奖代补、事后奖补”等引导方式,鼓励农民主动投工投劳。二是改善基础设施条件。2019年以来,全市先后完成无害化卫生户厕改造10531户,乡村道路开工302公里、完工181公里。到2018年底,农村行政村双车道四级公路覆盖率达87.9%,区域供水入户率达91.2%,建成省级绿美示范村39个。三是发展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农村基础教育,新建幼儿园6所,新改扩建中小学16所,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3.6%。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省定建设标准达标率分别达100%、86%。开展基层卫生创建活动,建成国家卫生乡镇17个,省级以上卫生镇覆盖率达93.6%。推进医养融合,实现养老机构医疗服务全覆盖。

  深化综合改革,持续促进生活富裕。统筹推进各项涉农改革,为富民增收提供强大动力。一季度实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02元,增幅8.3%。一是注重“利益链接”,积极增加家庭经营性收入。把组织带动、实现分红作为重要前提,新评选认定市级示范家庭农场30家、市级示范社30个。全市夏粮总产144.76万吨,比2018年增产3.56万吨。积极落实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工作,至4月底,全市涉农贷款余额1029.5亿元,比年初增加53.2亿元。累计开办农业险种44个,位居全省前列,农业保险覆盖面达59.3%。二是注重“转移就业”,加快增加工资性收入。开展送岗位、送政策、送培训下乡活动和以贫困对象就业为主的“春风行动”,每月举办乡镇流动招聘活动不少于1次,畅通农民进城务工渠道。一季度,全市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0.83万人,完成目标任务33.2%。三是注重“兜底保障”,持续增加转移性收入。高标准完成“阳光扶贫+”监管系统扩围升级,按季度组织3.6万名党员干部大走访,全面开展扶贫政策落实“拉网式”排查,确保医疗、保险、养老、助残等惠农政策“点穴式”落地。全市农村低保最低标准提高到530元/月;累计脱贫25.7万人、141个省定经济薄弱村,脱贫率分别达73.6%、94.6%,远超序时进度。城乡居民养老参保率保持在98%以上。四是注重“产权改革”,稳步增加财产性收入。把村集体二次分红作为增收重要渠道,持续开展镇街特色发展和村集体增收总量、增幅“二十强”竞赛活动,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累计完成1245个村改革任务,完成率83%。组织开展土地确权颁证“回头看”,2019 年新增土地流转面积 7 万亩。

  强化乡村治理,积极培树文明乡风。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夯实基层基础,培育文明新风,打造新时代善治乡村。一是强基固本,深化乡村治理体系“四大建设”。实施基层党建“堡垒工程”,注重在退转军人、二线干部中选任村党组织书记,严厉开展涉黑涉恶村干部专项整治,调整不合格不胜任村书记145人,劝退村主任52人。坚持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积极推动修订村规民约,大力改造提升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全面推行“一委三会”社区治理模式,全市村务监督委员会覆盖面达100%。二是扫黑除恶,推进平安乡村网格化管理。以快、准、狠、实为手段,在宣传工作上持续发力,在打击处置上聚力攻坚,不断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向纵深发展。全面推广“一网五统一”网格化管理机制,实现网格化社会治理全覆盖,建成三级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联动指挥网络。连云港连续12年被省授予“平安市”称号。三是弘扬新风,焕发文明建设新气象。强力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累计建成全国文明村9个、省级文明乡镇15个、省级文明村50个。涌现“江苏时代楷模”钟佰均、“江苏最美农技员”蔡学举、“江苏最美乡村教师”柏纪荣、“江苏最美志愿者”樊振等农村地区的先进典型。传统乡村文化蓬勃发展,“徐福传说”“东海孝妇传说”“二郎神传说”“花果山传说”等均已申报为国家、省级非遗名录项目。持续培育和弘扬新乡贤文化,赣榆区建成省内首家专题乡贤馆。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赣榆区列入省级试点,东海县、海州区进行市级试点。

来源:210908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

(本网为公益性网站,若单位或个人不同意转载此文,请与本站联系)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