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浏览人数: 2020-10-29

  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以产城融合为主要创建类型,以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园和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为主要功能定位,以带动农户增收致富和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为核心目标,多方位、多举措、高规格的全面开展创建工作。两年多来,园区创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6+1+n”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现代农业生产设施和现代农业技术得到全面推广应用,农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园区内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提升。

  独特的资源禀赋条件和良好的发展基础

  优越的地理区位和快速推进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园区地处“一区两带”(江淮生态经济区、大运河文化带、淮河经济带)腹地,淮河入海水道和古黄河从园区穿过,新长铁路、京沪高速穿境而过,正在建设中的连淮扬镇、徐宿淮盐高铁和规划中的宁淮、沂淮、埠淮高铁在此交汇,交通条件十分便利。近年来,受淮安高铁站和高铁新城规划建设的辐射带动,园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投资1.6亿元高标准铺设了8条主干路,新增通信线路23公里,实现“全光网”光纤到户。目前,园区交通路网、给排水、供电、供气、供热等基础设施更加完善,5个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小区及绿化景观、娱乐休闲等公共设施也相继建成,园区城镇化率达79.61%,远高于淮安区涉农镇街平均水平。优越的地理区位和快速推进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园区产城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坚实的农业基础。园区地处淮河下游,地势平坦,土壤以砂壤土和粘壤土为主,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水充沛,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园区毗邻淮河入海水道和苏北灌溉总渠,水系贯通,农田水利设施配套完善,具有良好的农田灌溉条件。园区是传统的稻米、蔬菜、花木种植之乡,现有耕地面积7.51万亩,高标准农田面积6.4万亩,建成了5万亩优质稻麦生产基地、万亩绿色果蔬生产基地和千亩中高档花卉苗木盆景基地,粮食总产量约6.4万吨,瓜果蔬菜总产量约7.4万吨。园区现有规模养殖场16个,年出栏生猪2.26万头、家禽44万羽,禽蛋年产量752吨,小龙虾等特色水产品年产量达120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坚实的农业基础为园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

  逐步健全的农产品加工流通体系。园区是淮安工业园所在地,各类农产品和食品加工、流通企业众多,引领了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批发零售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园区农产品加工流通体系的逐步健全。目前,园区共有各类农业龙头企业14家,其中省级5家,经营范围涵盖了畜禽肉类加工、水产品加工、乳制品加工、粮油加工、糕点加工、蔬菜加工、饲料加工和农产品批发配送等领域,产品种类几乎涵盖粮食、蔬菜、生鲜肉类、蛋类、乳制品、水产品等所有种类。“苏食”“奥斯忒”“外婆家”“楚东”“淮香源”等品牌知名度越来越大,糕点、脱水蔬菜、畜禽肉制品、乳制品、水产品、休闲食品等产品品种逐渐丰富,在保障淮安地区市场供应的同时逐步走向了长三角市场,使淮安成为上海梅林食品有限公司和苏果超市、大润发等卖场指定的农产品供应基地。逐步健全的农产品加工流通体系激发了“全链融合”发展的内生动力。

  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淮安区有着伟人故里、漕运古都、西游文化诞生地、淮扬美食发源地等众多历史文化标签,周恩来纪念馆、吴承恩故居、淮安府署、漕运部院遗址、河下古镇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已得到了充分开发。近年来,淮安区强化农旅融合发展,培育乡村旅游资源,推进乡村旅游与漕运文化、名人文化、红色文化、淮扬美食文化的深度融合,拓展全域旅游发展后劲。园区紧邻“城市旅游极核”,并处于“淮河入海水道旅游带”和“田园乡村体验区”的交汇地带,适度发展乡村观光、田园采摘、农事体验等多种形式的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业,打造南京都市圈城市居民休闲度假目的地。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为园区现代都市休闲农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构建“2+6+1+n”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两大优势主导产业。优质稻米和高效园艺是园区的两大优势主导产业,为园区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目前,园区稻麦种植面积约6.5万亩,主要水稻种植品种包括淮稻5号、苏秀867号、南粳9108等抗病良种,良种覆盖率达98%,优质稻米年产量约6.08万吨,区域公用品牌“淮安大米”是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地理证明商标和江苏省名牌产品,品牌价值近40亿元。园区瓜果蔬菜种植面积约1.2万亩,各类果蔬栽培品种53个,年产量达7.4万吨,特色花卉苗木种植面积约4500亩,包括乔木、灌木、常绿、落叶等280多个花木品种,已有5个蔬菜产品完成国家工商注册,园区农业总产值达9.5亿元,较2018年增长10.46%,其中优质稻麦、高效园艺产业产值达7.4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81.2%。

  六大科技新兴产业。园区围绕优质稻米和高效园艺产业,鼓励发展智慧农业、种源农业、生物农业、循环农业、精深加工业、电商物流业,实现农业的“接二连三”,构建“全链融合”的农业“新六产”发展格局。一是推进农科融合,发展智慧农业、种源农业、生物农业、循环农业。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种养结合、瓜稻轮作、瓜菜轮作等绿色生产技术,建成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研究院、农垦产业帮扶生产基地、省农科院淮安综合示范基地,开展新品种选育、现代农业技术示范推广、智慧农业发展等相关工作,促进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二是推进农工融合,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支持淮香源、金都、奥斯忒等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实施生产技术改造,完善保鲜贮藏、物流配送、质量监测等农产品流通设施,推广中央厨房、乡镇网点连锁经营等经营模式,构建“从种子到筷子”的完整产业链。2019年,园区农产品加工产值达21.9亿元,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为2.3∶1。三是推进农商融合,发展电商物流业。依托淮安现代电子商务物流园,推广企业零售、农场直供、消费者定制、订单农业、线上线下、社区支持农业等电商模式。建成BTB跨境电商平台和物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打造淮安区特色农产品直营店APP,实现农产品“网上进城入户”。目前,园区各类农业电商经营主体达148个,年交易额达1.15亿元,占园区农产品销售额38.5%。

  N个未来潜力产业。深度挖掘农业休闲、体验、康养等多种功能,发展休闲旅游产业,积极探索农民职业培训、农业旅游地产、养生养老等N个未来潜力产业。目前,园区依托淮安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充分挖掘乡村特色,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拓展农业观光旅游、农事活动体验、农耕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建成了宏图蓝莓观光园、怡园果蔬采摘园等乡村旅游点和乡村旅游示范村,充分利用园区的自然景观,形成了集“自然、生产、休闲、康乐、教育”于一体的景观综合体,开发了农业科技展示、农俗体验、鲜果采摘、风情民宿、亲子娱乐等旅游项目,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快速便捷的旅游场所,同时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目前,园区共有各类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经营主体213个,年接待游客45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5400万元。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大力发展订单农业。鼓励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与农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根据订单组织安排农业生产,企业实现销售利润后通过二次结算的方式将其中一部分利润返还给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再根据章程,将实现的盈余通过盈余返还的方式分配给成员农户,有效带动农户增收。如奥斯忒食品有限公司与园区内的稻米、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签订农产品购销协议,以保护价收购农产品,带动了园区内1.75万亩种植基地和2000户农户,户均增收1.5万元以上,公司结对帮扶的15户贫困户全部脱贫。

  积极推进股份合作。鼓励农民以土地、劳务、资金等资产形式入股农业企业,或农业企业以资金、技术、品牌等入股领办农民合作社,形成较订单农业更为紧密的股份合作型利益联结机制,在企业与农民之间建立起双方权益共享、风险共担、互惠共赢的关系。企业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红”“按股分红+务工收入”“按资分红+二次返利”“资产入股”“产值分成”等分配方式,让农户分享增值收益。南湾村利用省财政专项帮扶资金200万元作为集体股,有偿流转村民的853亩土地作为集体股,利用兴隆米业投资的70万元作为企业股,成立了南湾土地股份合作社,开辟出一条扶贫新路径。

  提供技术资本服务。引导农业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及农户建立稳定的技术资本服务协作关系,向农民提供资金扶持、大田托管、生产资料供应、农业技术指导、生产技能培训等服务,解决农民生产技术落后、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为农户提供基于订单农业的贷款担保、农资和良种赊购等服务,减轻或转移农户的贷款风险,解决农户资金短缺的问题,提高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天康食品有限公司为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蔬菜种植大户提供蔬菜种植技术指导,并为51个种植户提供融资担保服务,帮助农户贷款合计117万元。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随着园区土地流转的不断推进,半数以上的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经过生产技能培训后,优先进入工业园区、企业务工,在收取土地租金的同时增加了务工收入。不愿意流转土地的农户也可通过土地托管的形式,将土地委托给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生产经营,同样可以通过务工增加收入。目前,园区通过劳务用工等方式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共计10320人。

  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资源禀赋条件和良好的发展基础是根本,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是关键,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是核心目标。只有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科学规划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稳步推进各项重点工程建设,并辅以各项政策措施、机制体制的创新,才能实现促进农业增效、带动农民增收的终极目标。

来源:202008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