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谋一茧——记如东县蚕桑站站长韩益飞
浏览人数: 2020-03-13

一只小小的蚕,对很多人来说只是简单的昆虫。但对如东县蚕桑指导站站长、推广研究员韩益飞来说,却是他带动蚕农发展的“宝贝疙瘩”,也是他不断发展蚕桑产业的梦想,更是他作为有着24年党龄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今年56岁的韩益飞至今在蚕桑领域耕耘不息,一心想把人工饲料养蚕技术实用化的梦想变成现实,重振传统蚕桑产业。

1999年,参加蚕桑技术推广工作十多年的韩益飞,考入苏州大学攻读蚕桑专业硕士研究生。有位老师从日本留学回来,介绍了当时日本人工饲料养蚕技术的进展。教授们频繁提及的人工饲料养蚕技术引起了他极大的好奇。韩益飞当时暗下决心,将来一定要尝试这类养蚕技术。

2002年,韩益飞完成读研回到如东县蚕桑指导站工作,适逢蚕桑事业危机四伏。全县蚕桑产业开始萎缩,桑叶受药害污染事件频频发生,蚕农老龄化也让小蚕共育开始“后继无人”。在韩益飞看来,人工饲料养蚕技术正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虽然日本早就开始研究小蚕人工饲料饲育技术,但并没有“走出”科学家的实验室,在条件简陋的偏僻乡村,要实现这类高科技成果转化,真是比登天还难。

这条路到底要不要走?这个“两难”问题一直萦绕在韩益飞的心头。最终由于桑叶受药害污染频发,2009年,韩益飞毅然决然地将人工饲料养蚕实用化技术研发推广提上了工作日程。他说:“我觉得我有一种使命,要把人工饲料养蚕技术实用化,给蚕农以希望和信心。”

2010年春天,韩益飞团队开始探索小蚕人工饲料共育技术。为了让蚕农接受这个试验任务,韩益飞一次次的上门动员,可谓是磨破了嘴皮、跑断了腿,终于说动3家共育户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韩益飞有一种“如履薄冰”的感觉,因为一旦出现问题,就会给蚕农造成很大的损失。为此,他每天至少到共育室去一次,从消毒到准备,从蚕种订购到饲料蒸煮,都是手把手地教。单是养蚕的饲料配方,韩益飞就带领团队试验了数十次,最终形成了由桑叶粉、豆粕粉、微量元素等30多种原料混合而成的科学配方。

然而,2013年却出现了意外。由于美国白蛾事件,桑叶喷施了治虫的药物,饲料中的农药成份导致全县400多张秋蚕不吃叶、不蜕皮,上百户蚕农忙碌一季一无所获,损失近200万元。让韩益飞想不到的是,没有一个群众上访,没有一个蚕农吵闹,大家都说:“干事情哪能一帆风顺?这是天灾而不是人祸,与饲料共育技术没有关系。”面对通情达理的蚕农,韩益飞流下了泪水。他动情地说:“只有加倍努力地去攻克一个个难关,我才能对得起大家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在韩益飞的带领下,经过集成创新,如东在2013年实现了家蚕1-4龄人工饲料饲育标准化,在全国首次将人工饲料养蚕技术规范延伸到大眠期。

在养蚕过程中,小蚕相对好养,因为它摄食量少,用工也少。能否使用人工饲料饲育大蚕?这样才能把蚕农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韩益飞向全站人员发了话:“蚕农的需求就是我们一线农技人员的努力方向。”从2014年开始,蚕桑站实施全龄人工饲料养蚕。经过两年13批次的持续攻关,2015年,《全龄人工饲料养蚕技术规程》终于制定出台,实现了全龄人工饲料养蚕从不可能到成熟稳定的飞跃。尽管如此,业内人士对饲料养蚕的茧丝质量存在疑虑,韩益飞有针对性地做了一系列对比试验和专业检测。经国家茧丝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人工饲料蚕茧加工出的桑蚕丝,主要质量指标超过最高等级标准。去年又与苏州市锦达丝绸有限公司合作,将人工饲料蚕茧制成超细纤度桑蚕丝,成功开发出高档丝织品——罗巾,人工饲料养蚕给开发特种、优质真丝绸产品带来了新希望。

早在多年前,韩益飞就获得农技系统里最高级别的职称,但他依然坚守在饲料养蚕技术推广服务一线。十年来,他没有时间陪伴父母和妻儿,一次次往返于蚕农家中,不分昼夜地观察记录;一次次走进高校院所探讨交流、拜师求教;一次次参加全国性的会议,不知疲倦地推介饲料养蚕。一次次的失败,跌倒了爬起来;一次次面对不解与嘲讽,重拾信心再出发。历经10年的探索、开发,他建成了全国唯一的全龄人工饲料养蚕技术示范平台,形成了人工饲料养蚕技术可复制推广模式。近年来,南通市新丝路蚕业有限公司、浙江盛泰集团等单位采用县蚕桑指导站提供的标准技术,实施人工饲料养蚕都取得了成功。全国蚕桑产业最高规格的现场研讨会已在如东召开,各地蚕桑产业行家纷纷慕名来到如东学习观摩。如东的工厂化养蚕技术成果正在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

韩益飞(左)在指导蚕农人工饲料养蚕

来源:如东快讯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

(本网为公益性网站,若单位或个人不同意转载此文,请与本站联系)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