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盐城加速度
浏览人数: 2020-06-30

  乡村产业根植于县域,是提升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产业。盐城作为长三角地区体量最大、生态最好、区位最优的平原农业区,在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背景下应当积极把握发展坐标体系变换,切实以融合发展为有效路径,加快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努力推动盐城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走在苏北苏中前列。

  盐城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探索

  近年来,盐城市立足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三链”、促进增产增效增值增收“四增”的定位,大力实施农业“接二连三”工程,坚持政府主导推动、市场主体带动、载体建设拉动、利益联结促动等多措并举,切实推进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努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充分发挥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乘数效应,探索形成了一批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规模,城乡居民收入比下降为1.76:1,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种养复合型。 主要以农业优势资源为基础,以若干涉农经营组织为主体, 就地消纳、能量循环、综合利用为主线,围绕农业相关联产业发展,将种植业、养殖业连接在一起,形成种养复合、农牧循环、林下经济、立体套种等多种模式,促进农业内部的产业整合和价值增值。响水县统筹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统一规划建设52个生猪养殖小区,生态健康发展模式得到农业农村部肯定推广。阜宁益林镇、马家荡新开发鱼蟹虾藕综合混养模式,亩均效益达6000元以上。东台市国兴循环农业示范园,探索构建“豆制品加工―生猪健康养殖―沼液(沼气)利用―有机肥生产―优质绿色大米(瓜菜)种植”的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链。盐都区尚庄镇形成“番茄—水稻”高效轮作种植模式,成为远近闻名的“番茄之乡”, 两季亩平纯收益在10000元以上。此外,还形成了一批水稻-西瓜、玉米-二茬蒜“千斤粮万元钱”以及西瓜-蔬菜“十吨菜万元钱”的高效轮作模式。目前,全市推广稻田综合种养面积65万多亩,盐都、建湖、东台、阜宁创成省稻田综合种养试点县。

  功能拓展型。依托绿色生态资源,全面拓展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强化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新型业态,包括休闲农业、旅游农业、文化农业、创意农业、康养农业等,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提升农业价值,拓展增效增收空间。大丰荷兰花海无中生有,做强花海、精耕花田、经营花市,着力打造集观光旅游、餐饮娱乐、种植研发于一体的具有荷兰风情的花海,在全国叫响了“赏花经济”品牌,创造了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的一个奇迹。大丰草埝镇三官村通过引进新主体,投资5亿多元,建成了世界最大的永久性树篱梦幻迷宫,实现了 “三生”(生产、生活、生态)、“三产”(农业、加工业、服务业)的有机结合与关联共生,成为集旅游养生、餐饮住宿、拓展锻炼、研学教育、婚庆演艺、购物娱乐等综合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体景区,1300多亩地年实现收入3000多万元。射阳鹤乡菊海现代农业产业园,以菊花全产业链发展为方向,积极打造集高效生产、科研示范、生态观光和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农业特色小镇,年接待游客超60万人次,带动农民增收2000多万元。全市创成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3个,休闲观光农业综合收入突破 100 亿元。

  产业联合体型。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分工协作为前提,以规模经营为依托,以利益联结为纽带,形成 “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公司+家庭农场”等形式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串联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推动各方资金、技术、土地、信息等产业资源要素有效融合、产业链和供应链有序结合,产生“1+1+1>3”的聚变效应,提升产业链价值。江苏富安茧丝绸股份有限公司联结优质蚕业基地6万多亩,带动养蚕农户4万户,形成了从栽桑养蚕、蚕茧收烘、自动缫丝到高档织造于一体的完整茧丝绸产业链。公司每年从经营利润中拿出1/3累计达 1.6 亿多元反哺蚕农 ,让他们分享加工、流通等环节的收益。这一产业融合发展项目获批中央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亭湖乾宝牧业,依托湖羊主导产业,实行养、种、加工、餐、游、玩有机融合,走平衡发展、生态发展、循环发展之路,成为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区域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企业。全市已建成农业产业化联合体30个,其中8个被认定为省级示范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响水县和东台市现代农业示范园被认定为省级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

  “互联网+”农业型。扶持引导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建网站、开网店,促进农产品“引流上线”,以“一品”做响“一店”、“一店”致富“一片”。滨海县首乌村、六合庄村有300多名电商从业者,白首乌产品在天猫商城、淘宝网等电商平台均有独立销售平台,滨海、盐城各大土特产店、上海华联吉买盛等15家大卖场均有销售网店。东台新街镇拥有以女贞为主的苗木面积3万多亩,从事苗木种植销售的单位达106家,现有苗木电子商务销售户400多户,在山东、安徽、浙江等省设立经营网点10多个,规模苗圃都有自己的网站和网店,苗木电子商务销售占苗木销售总额的70%,年销售收入30多亿元,成为全省“苗木电商第一镇”。目前,全市建成各类电商平台和网店1.36万家,创成省级“一村一品一店”电商范村49个,农村电商销售额每年均以20%以上的高速增长,以150多亿元的总额列全省第一方阵。

  共享经济型。 类似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农业领域也开始探索共享农田、农庄等新经济模式,连接城乡消费。盐都区张庄新海创客田园,占地面积约150亩,项目总投资2000多万元,内有蔬菜自由种植区、水果培植采摘区、水产品养殖区等九大分区。目前,蔬菜自由种植区占地60亩,分为69块小区域供市民认领,被认领土地上作物的农事管理由基地工作人员负责,作物成熟后归认领市民所有,让市民体验农事、自身增加收入。

  加快盐城乡村产业融合 发展的主攻方向

  总体来看,盐城市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着思想认识不深透、主体少而不强、产业融合程度不高、利益联结不够紧密、政策保障不够有力等突出问题,需要引起重视,采取措施有效破解。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盐城市乡村产业融合的总体思路是围绕“产业强市、生态立市、富民兴市”发展战略和“两海两绿”发展路径,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创新融合发展机制,加快推进要素资源跨界配置和产业有机融合,深入挖掘农业多种功能,不断拓展农业新产业新业态,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在主攻方向上,着力抓好“五个点”:

  立足基本点,打牢融合发展的产业基础。 融合发展的基础在乡村产业,推进融合发展首先要打牢产业基础。一是不断优化产业区域布局。立足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注重产业融合发展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区定位,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开发、协调化发展。进一步推进沿海、里下河、渠北三大农区合理布局,推动农业产业区域由小而散、小而全向集而聚、大而强方向转变,促进三大农区协调发展。加强县域内城乡产业统筹发展,合理规划乡村产业布局,形成县域、重点镇、中心村层级分工明显、功能有机衔接的共同发展格局。适应农民群众住房形态的变化,统筹产业发展,把农户融入产业链,实现农民“家门口就业”,推动农村发展形态的同步升级,使产业发展与生态宜居相得益彰。二是深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坚持高效化、特色化、高端化发展,大力示范推广稻菜(瓜)轮作以及稻田养虾、养鸭、养蟹等稻田综合种养高效模式,积极发展有机稻米、高档花卉、精品蔬果、生态畜禽等高端产业,进一步培育壮大粮食、蔬菜、生猪、家禽、水产、经济林果、种子种苗等9个百亿元级优势产业,全力打造西甜瓜、中药材、蚕桑、湖羊、河蟹等10个全产业链精品产业。全方位推进乡土特色产业建设,因地制宜发展一批规范化乡村工厂、生产车间、家庭作坊,培育一批特色食品、制造、手工业和绿色建筑建材等乡土产业。三是大力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推进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加快打造50个万亩特色优质农产品基地,大力提升特色基地规模效益,每个县(市、区)培育形成一批年产值达10亿元的特色产业。发挥镇上连县、下连村的纽带作用,加快要素聚集和业态创新,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设以镇所在地为中心的产业集群,规划建设一批农工贸专业村,辐射和带动周边地区产业发展。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引导农村二三产业向重点镇及产业园区等集中,实现加工在镇、基地在村、增收在户。

  挖掘增长点,激发融合发展的内生动能。 融合发展的潜能在创新创业,要挖掘新的增长点,创新多类型融合方式,充分激发发展动能。一是大力培育壮大新型融合业态。用好用足黄海湿地世遗金字招牌,结合“千里风景廊道”建设,大力推进农业与旅游、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深入实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提升工程,推进东台、大丰、盐都、亭湖等乡村旅游集聚区建设,推出一批精品景点、精品线路、精品民宿,不断丰富乡村旅游业态,让好环境转化为好产品、好风景转变为新经济。大力实施“互联网+农业”行动,加快发展农产品电商产业,加快培育一批“一村一品一店”省级示范村,发展中央厨房、直供直销、会员农业等新型营销方式,促进特色、品牌农产品“引流上线”。推动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农业,发展创意农业、定制农业、农事体验、会展农业、共享农田等新型业态。二是全面提升乡村产业融合质量。突出集群成链,加大接二连三力度,注重强链、补链、延链,切实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全产业链水平,增强产业优势、比较优势、竞争优势。针对农产品加工这一短板,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地初级加工、精深加工和特色农产品加工,加快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大幅度提高产业化水平。统筹农产品产地、集散地、销地批发市场建设,做大做强农产品流通业,加快推进生产合作向销售合作的延伸,增强流通促进生产、加工带动能力。大力实施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战略,积极发展地理标志农产品和有机、绿色食品,挖掘特色农产品资源,探索成立同类农产品品牌联盟,创树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品牌,打响盐城农产品“金字招牌”。三是全方位开展区域性融合协作。牢固树立区域协作发展理念,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深入推进农业接轨上海,高标准建设上海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深化与上海光明、上海蔬菜等农业龙头企业合作,加强农产品配送中心、集散中心、直销窗口建设,常态化开展系列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在全面对接中借“海”登高,着力打造长三角地区现代农业发展高地。全方位拓展国内国外“两个市场”,进一步巩固欧美、日韩等现有目标市场,积极开拓中亚、俄罗斯、南非、巴西等新兴国际农产品市场,推进西甜瓜、杂交稻制种等优势产能外拓发展,切实把农产品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

  突出主攻点,培育融合发展的市场主体。 融合发展的活力在多元主体,要把主体培育作为主攻方向,切实提高主体的实力和创新能力,提升融合发展的程度。一是在“招引”上下功夫。加大农业引智力度,实施农业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扶持计划,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所、高校合作,着力打造农业科技创新新高地。实行农业产业集群招商引资,瞄准行业领军企业开展“敲门招商”,推动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层次高、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落户,发挥龙头企业引领示范作用。突破招引思维定势和产业禁锢,大力引进恒大、联想等“跨界资本”投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二是在“培强”上下功夫。首先,要培育出“铺天盖地”的主体,积极培育壮大生产经营型、专业技术型、社会服务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和专业大户队伍,支持返乡下乡创新创业。强化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基础作用,加快培育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壮大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其次,更要注重育强一批“顶天立地”的主体,扎实开展百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升行动,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参加全市企业“争星创优”活动,着力打造一批年销售超10亿元、20亿元的规模龙头企业,突破年销售超30亿元、50亿元的领军龙头企业,推动县(市、区)争创国家级农产品加工强县。三是在“聚合”上下功夫。按照以产业为基础、品牌为纽带、政府购买服务为手段的思路,组建覆盖全市实质营运的产业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好行业协会自律、教育培训和品牌营销作用,推进主导产业做大做强。鼓励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涉农院校和科研院所成立产业联盟,支持联盟成员通过共同研发、科技成果产业化、融资拆借、共有品牌、统一营销等方式,实现成果互通、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找准着力点,建设融合发展的平台载体。 融合发展的抓手在平台载体,要找准着力点,大力建设各类平台载体,推动产业加快融合发展。一是全面加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坚持把现代农业园区作为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突出“五有五高”标准,深入推进农业园区创新发展,加快推进园区产业集群模式创新、生产模式创新、服务模式创新。深化现代农业园区“等级创建”活动,着力提升园区科技水平,重点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区,实现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县县全覆盖。二是进一步推动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按照“形成产业集群、打造全产业链、提升产业质态”的创新发展模式,加快优质资源向重点园区集聚,尽快形成项目集中、企业集聚、建设集约的发展格局。推进农产品加工集中区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合作,积极打造园区产业联合体,加快建设一批50亿元乃至百亿元产值规模的农产品加工集中区。支持有条件的加工集中区打造加工品集散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展销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三是积极推进农村创业创新基地建设。依托农业产业园区、农业科技园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等农业产业载体,建立一批新型农民创业园区、小微企业“双创”等农村创业创新基地。借鉴大丰荷兰花海、射阳鹤乡菊海等成功做法,推进建设一批有钱景、有个性、有文化、有产业的田园综合体和特色小镇。加快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创建,打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样板和平台载体。

  抓住关键点,创新融合发展的政策机制。 融合发展的核心在利益联结,要牢牢抓住这一关键点,不断深化改革,创新政策,为推动融合发展提供政策机制保障。一是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强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成果应用,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办法,落实“第二轮承包期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保障农民土地财产权益。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扎实开展以成员界定、股权量化、完善治理机制、保障股东收益为主要内容的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加快将村级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保障农民的集体收益分配权。创新农村集体资产运营机制,实行公司化、集团化管理,提高集体经济市场化运营水平。二是加强政策供给保障。有效整合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科技推广、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农产品质量建设等财政扶持资金,加大对农村产业融合投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土地、人才、信贷等方面给予支持,在用水、用电、金融服务等方面给予优惠,探索设立乡村产业发展基金。积极落实针对乡村产业的省市县联动“点供”用地,新增耕地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收益,优先支持产业融合发展。盘活农村零散分散的存量建设用地,将整治的闲置宅基地、村庄空闲地、废旧厂房地、道路改线废弃地、农业生产与村庄建设复合用地及“四荒地”,重点用于发展乡村产业。三是构建利益联结机制。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把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的二三产业尽量留在农村,把农业产业链的增值收益、就业岗位尽量留给农民。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外联市场、内联基地的作用,支持引导企业采用“订单收购+分红”“土地流转+优先雇用+社会保障”“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借鉴土地股份合作、农村社区资产股份合作等做法,做足资源、资产增收文章,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创新发展订单农业,鼓励农产品产销合作,实现利益共享。

来源:202004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

(本网为公益性网站,若单位或个人不同意转载此文,请与本站联系)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