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鲀文化

2020-07-30 浏览次数:
字号:
分享:

  【起源与传播】 河鲀起源于2500万年前,古籍《山海经•北山经》中早已记载:“敦水出焉,东流注于雁门之水,其中多䰽䰽之鱼,食之杀人。”河鲀在分类学上属鲀科东方鲀属,是我国近海和江海洄游的重要经济鱼类,千年的美食。河鲀渔业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220~589年,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相继建都于建康(今南京),河鲀美食逐渐在长江下游兴起,并通过文人墨客品尝逐步流传开来。到了宋代,“河鲀” “河豚”的称呼逐渐传播开来,经历数千年的变迁沿用至今。

  【生产应用】 河鲀肉洁白如霜,肉味腴美,鲜嫩可口,被誉为“扬子江中第一鲜” “水族三奇味”及“江东四美”,与河蟹齐名,号称“二月河鲀十月蟹”。长期以来,我国食用的河鲀主要是采捕于长江自然资源。自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长江河豚资源逐年减少,已形不成渔汛。面对这种情况,我国水产科技人员围绕河鲀人工繁殖、规模化养殖以及无毒河鲀烹调加工新工艺,开展科学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推动了我国河鲀鱼养殖业迅速发展。现在,我国的河鲀鱼制品已远销日本、韩国、阿联酋等国家,年出口量超过 2000 吨。

  【药食文化】 河鲀盛产于清明前后,北宋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里写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在此时节中,烹饪河鲀的高手们各展身手,以不同的烹调方法,让食客们酣畅淋漓地享用这一上佳水族美味。春秋战国时期,长江下游地区为吴越属地,在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品尝河鲀蔚然成风。到如今,河鲀的做法更是多种多样,如奶汤河鲀、翅汤河鲀、冰镇河鲀、鲍汁河鲀等不胜枚举

  河鲀营养均衡,鱼肉中蛋白质含量高达17.71%,脂肪含量仅为0.62%,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特别高,除能防止胆固醇在血管壁上堆积,预防和减轻动脉硬化和冠心病外,还含有人体必需且不能自行合成的8种氨基酸。   


来源:202006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