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建设理念 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绩效
浏览人数: 2020-08-20

                                                     江苏省海门市农业农村局   朱新健 杨雷

海门市地处江苏省东南部,东临黄海,南依长江,靠江靠海靠上海,素有“江海门户”之称和“金三角上小浦东”的美誉。近年来,海门市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制度建设,深化制度创新,加大项目整合和资金投入,加快建设进程,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了农业农村部、省委省政府、省主管部门高度肯定。2019年国家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司两次到海门专题调研高标准农田建设,对我市“先流转后建设”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理念给予充分肯定。截止到2019年底,我市高标准农田建成面积达63.66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0.1%,高于江苏18个百分点。

一、三级书记挂帅,高位推动。市、区镇、项目村分别成立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镇党委书记、村支书等三级书记亲自挂帅任组长,高位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作为党委、政府重点工作和为民办实事项目加以落实。相关职能部门按照各自分工,认真履行部门职能,切实承担各自职责;项目建设主体(项目区镇)安排业务精、能力强的同志分管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组建专门工作班子,在项目建设期间负责项目现场管理服务,确保项目有序推进。

二、坚持目标导向,高点规划。坚持高标准农田规模化、现代化的目标导向,高起点规划;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土地规划调整、占补平衡与增减挂钩工程、特色小镇建设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农业结构调整、经济薄弱村的扶贫开发、冬春水利建设、农村环境治理等统筹考虑、有机衔接,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在严格执行《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和《江苏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的基础上,按照“土地平整肥沃、灌排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农田林网达标、生产方式先进、产出高产高效”的要求,出台了《海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指导意见》,结合海门实际,进一步明确了高标准农田的各项定量指标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定性要求。

三、推行“两先两后”,创新理念。我市农田沟塘多、棚舍多,旱作田土地平整度差,农村民房分散,耕地连片面积小的现象较为普遍;农户承包田分散,一家农户3-4亩责任田,一般都有四、五块,多的五、六块。如不先流转,根本规划不好高标准农田,也建设不好现代农业田间配套工程。在土地流转的基础上,通过先整治散杂乱小的农田、沟系,形成规模连片、面积较大的标准农田,再配上现代农田基础设施才能算得上高标准农田。我市从2016年起逐步形成并践行“先流转后建设、先整治后配套”“两先两后”的建设理念。“十三五”期间,这一理念在大多数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得到较好诠释,也得到部、省、市的充分肯定。

四、模式化制度机制,规范管理。在全面执行项目公示、工程招投标、建设监理等制度规范的基础上,探索形成了一套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化管理制度体系(含四个模块,十五项制度),系统明确了“规划设计”、“施工建设”、“竣工验收”、“建后管理”各阶段的工作规范。明确了相关主体的工作职责和责任考核制度,使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纳入了制度管理。为确保建设标准的一致性,市高标办采取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招标代理,统一建设监理,统一检测检验,统一绩效评价等“五个统一”做法,抓住主要环节,避免走样。对项目建设主管部门和区镇人民政府的各自职责,各阶段如何开展工作都做了模式化规范,确保了项目建设进度和工程建设质量。2018年度高标准农田项目以“零整改”的优异成绩通过省组织的检查验收。

五、强化建后管理,提升形象。“建好、用好、管好”高标准农田是一项系统工程,建后管理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各地都在探索之中。我市创新高标准农田项目工程建后管理机制,出台了《海门市高标准农田项目工程建后管理办法》,强化建后管理,提升项目形象。按照建后管理办法,将项目工程进行分类管理,提出各类工程的管理要求和标准。明确区镇为项目建后管理的责任主体,项目工程所在村的村民委员会为管理责任单位,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同为第一责任人。负责落实相关工程的管理具体负责人,签订管理责任合同并监督其履职,及时处理负责人汇报的工程管理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根据高标准农田的建成规模,市、区镇两级财政每年按照20元/亩(市、镇各半)的标准安排专项管理资金,用于具体管理人员的工作补贴、项目工程的日常运行维护和工程维修支出。市业务主管部门制订建后管理的考核细则,实行年度考核。

六、注重“六大结合”,放大绩效。近年来,我市注重“六大结合”,放大高标准农田建设绩效。一是将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有机结合。在规划建设时就考虑规模利用,由村集体牵头领办土地合作社,采取先流转后建设,实施大规模土地平整,将原来连片程度不高、连片面积不大的耕地并小成大,再按照规模连片的要求科学配套农田基础设施,极大提高了农田装备水平和耕地利用水平,新建的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土地流转率一般都在60%以上,农业经营方式也由一家一户经营向种田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新型合作农场转移。二是与推进农业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结合。根据粮食生产功能区和地方优质农产品保护区两区规划,有针对性招商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促进优势产业链延伸和特色产业发展。三是与特色农业园区建设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相结合。充分利用高标准农田平台,吸收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建设特色农业园区,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四是与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有机结合。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耕地占补平衡紧密结合,通过田块整治,提高后备资源开发力度,增加耕地面积。五是与现代农业试点新型合作农场建设相结合。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适度规模经营、社会化服务“三个全覆盖”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现代农业试点工作,创新农业经营方式,探索村级集体经济经营合作机制,发展新型合作农场。六是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按照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在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中积极实施沟河疏竣、水环境整治、河坡护理、道路和河道绿化工程,搬迁杆线,迁移坟头,有力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