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豆文化 |
||
|
||
【起源与传播】扁豆,通用名藊豆,是豆科扁豆属的一个栽培种,多年生或一年生缠绕藤本短日照植物,喜温耐热,种类较多,如:白扁豆、紫扁豆、油豆、蛇豆、猪耳豆等。扁豆原产亚洲西南部和地中海东部地区,后传到埃及、苏丹等非洲热带地区。目前,全球约有40个国家栽培扁豆,亚洲生产最多,多种于温带和亚热带地区。东汉时期,扁豆传入中国,南朝齐梁时代陶弘景《名医别录》中有扁豆及其药用的记载。“扁豆,味甘,微温。主和中,下气。叶,主治霍乱吐下不止。”其中,我国南方栽培较多,东北次之,高寒地区可开花但不结荚。 【生产应用】扁豆在亚洲栽培历史悠久,我国扁豆主产于山西、陕西、甘肃、河北、河南、湖北、云南、四川等省,多为宅旁、庭院、篱边、山坡空地等零星种植,放任生长。扁豆的食用器官为嫩荚或成熟豆粒,种皮为白色,种子、种皮和花均可入药,有消暑除湿、健脾解毒等功效,广受人们喜食。 【药用价值】扁豆的营养成分丰富,包括蛋白质、脂肪、糖类、钙、 磷、铁及食物纤维、维A原、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C和氰甙、酪氨酸酶等。同时,扁豆中还含有血球凝集素。这是一种蛋白质类物质,可增加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的合成,抑制免疫反应和白细胞与淋巴细胞的移动,有较好的消退肿瘤功效,可作为肿瘤患者的辅助食疗菜品。此外,由于扁豆气清香而不窜,性温和与脾性较合,因此对于治疗暑湿吐泻、食欲不振、久泄不止等症状具有较好功效。明代的《药品化义》中记载:“扁豆,味甘平而不甜,主治霍乱呕吐,肠鸣泄泻,炎天暑气,酒毒伤胃,为和中益气佳晶。又取其色白,气味清和,用清肺气。故云清以养肺,肺清则气顺。下行通利大肠,能化清降浊,腑虚补脏。”同时,现代药理学证实,扁豆含有病毒抑制成分、淀粉酶抑制物等,具有抗病毒、降血糖等作用,为药食两用之佳品。 来源:202107
|
2025年5月28日 星期三 农历五月初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