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江苏赋能乡村振兴

2021-12-30 浏览次数:
字号:
分享:

  近年来,江苏省坚定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着力构建现代经济体系,绿色产业发展水平持续提升,绿色理念在江苏大地深入人心,绿色更成为江苏乡村振兴的“背景色” “标志色”。

  “绿色”推进转型增收

  来到连云港市连云区黄窝村,66岁的村民金立贵正忙着回收紫菜养殖工具,“现在我家有500多亩紫菜,一年卖个二三百万不成问题,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黄窝村位于连云区最东端,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小渔村。“20多年前,村民主要以捕鱼为生,随着海洋渔业资源逐渐萎缩,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4000元。”黄窝村党支部书记张立祥回忆,2001年村“两委”下定决心,转型发展探新路。

  靠海吃海,连云港海域具有独特的水文环境和气象条件,非常适合条斑紫菜养殖。“要想村民有信心,就得干给村民看!”张立祥打定主意,把家里的房子抵押出去,贷款30万元,带头养殖了100亩紫菜。没想到,第一年就收回成本。

  曾经观望的村民们有了干劲,村里组织修公路、造码头、建船台、办工厂,组建养殖专业合作社,引导渔民“转捕为养”。海域面积有限,紫菜养殖趋近饱和,黄窝村村“两委”又琢磨着拉长产业链,带领村民新建了占地2600平方米的紫菜加工厂,投产当年就实现盈利102万元。经过多年发展,如今黄窝村紫菜养殖面积已有3.6万亩,年产值突破1.9亿元,村里90%的人口从事紫菜养殖和加工行业,“海上菜园”成了村民致富的支柱。

“  绿色”推动产业提质

  3月下旬的十里长山,草木绽青、欣欣向荣。2021年第一批春茶——“龙井43号”已经开采。镇江市丹徒区石马村村民汤忠清脸上洋溢着喜悦:“这几年靠着卖茶叶,年收入约7万元,我们也是跟着合作社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基本实现了‘靠茶致富’。”

汤忠清加入的丹徒区茗缘茶叶专业合作社,是目前镇江规模最大的茶叶种植基地,曾获评“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规模已达到1041亩。种茶村民每年每户可以增收万元以上。

  在丹徒,越来越多的农民像汤忠清一样端起了高效“绿色”碗。世业洲的草莓,上党镇的黄桃,江心洲的野菜、柑橘、无花果种植户们纷纷享受到绿色高效的好处。“十三五”期间,高效农业在丹徒实现规模与质量齐头并进。仅2020年,丹徒区成功申报绿色食品5家,规模1585亩;省绿优基地2个,规模3.89万亩。

  “准确把握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新内涵,要因地制宜确定区域功能定位、发展方向。”丹徒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说,丹徒区大力实施“一镇一特” “一村一品”建设,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村镇产业升级,推动乡村“绿色”提质。

  “绿色”推广乡村文明

  清明节的早晨,启东市长安陵园里扫墓祭祀的人群络绎不绝。村民张玉英和家人来到墓园,把父亲的墓碑擦了又擦,献上一束鲜花,一起默哀鞠躬后离开。

  “以往扫墓祭祀,香火缭绕、纸灰漫天,锣鼓鞭炮能闹得整个村子都不得安宁。2021年市里专门发通知倡导文明祭扫,得到村民普遍支持,绿色文明祭扫渐成风尚。”启东市文明办负责人介绍。

  春节前,启东发布《关于在全市城乡公墓区域推行文明安全祭扫的通告》,倡导敬献鲜花、植树绿化等文明祭祀方式,推动形成文明节俭、绿色低碳、厚养薄葬、孝老爱亲的良好风尚。

“这一次村里不再集中购买鲜花,而是由村民自主选购,也可用糕点和水果替代,逐步把党委政府的倡议化为村民自觉行动。”寅阳镇拥政村开展“清明节文明安全祭扫”专题协商议事活动,镇村干部、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及政协委员齐聚一堂,村“两委”的提议得到广泛赞同。春节前,拥政村为引导村民改变传统祭扫方式,统一采购鲜花,替换村民带去公墓的纸钱。随着文明祭扫渐成风尚,清明期间,进一步鼓励村民自主购买鲜花,推动文明新风成为“村规民约”。


来源:202108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