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品牌强农路径探析与政策研究
浏览人数: 2021-02-24

  江苏是农业大省,农业资源丰富。目前,江苏省农业正面临新的发展阶段。走农产品品牌化经营之路是创新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农产品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农业品牌成为一项贯穿农民增收、农业产业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系统工程。乡村振兴与农民致富,发展农业品牌是核心,品牌强农是重要手段。

  江苏品牌强农现状

  品牌数量多,品牌价值高。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江苏省农产品注册商标8.8万个,农业驰名商标48个、省著名商标490个,获得“江苏名牌产品”称号的农产品(食品)300多个。具有明显区域特征的区域农产品品牌随着美誉度的提升,品牌附加值也“水涨船高”,品牌溢价效应日益显现。在品牌影响力指数评价中,盱眙龙虾、洪泽湖大闸蟹、洞庭山碧螺春、海门山羊等品牌影响力指数分别为84.779、78.325、71.531、71.299。“射阳大米”品牌经国家质监总局组织评审,价值达185亿元。

  品牌覆盖面广,涉及各优势特色产业,产业范围广数量多。江苏全省优良食味稻米面积超过1200万亩;蔬菜总产量3163.3万吨,实现产值806.6亿元。盱眙龙虾、阳澄湖大闸蟹、邳州银杏、东台西瓜、洞庭山碧螺春茶、固城湖螃蟹、海门山羊成功创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数量居各省(区、市)前列。

  品牌宣传推广活动多样。江苏积极组织品牌企业及产品参加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中国自主品牌博览会等国家级展会,扩大江苏农业品牌在全国的美誉度。连续十多年举办江苏农业国际合作洽谈会、江苏省农民合作社产品展销会等精品展会。通过江苏国际农业展览中心、上海西郊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江苏馆等省级平台,每年举办各地品牌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近20余场。全省各地品牌产品纷纷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举办一系列农业展会、品牌推介会,开设旗舰店、销售店等,加大品牌宣传推介力度,提升农业品牌形象和影响力,扩大品牌农产品消费市场。

  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扶持力度持续加大。近几年,省委一号文件均对农业品牌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并在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中作出具体部署。2017年江苏将“建立江苏农业品牌目录制度”列入省政府十大主要任务百项重点工作。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意见》,明确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工作举措;实施《江苏农产品品牌目录制度(试行)》,建立江苏农产品品牌目录;2018年组建全国首家省级农业品牌协会,并明确全省现代农业产业资金实施上,要支持培育知名农产品品牌,突出大品牌孵化,实行以奖代补,营造了农业品牌建设的良好氛围。2020年,联合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科技厅等单位印发《江苏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三年计划》,《江苏农业企业知名品牌评价规范》通过专家评审论证。同时启动2020年省级特优区申报认定,研究出台《江苏农业品牌目录制度》,并于2020年8月2日正式施行。

  江苏农业品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江苏省农业品牌建设总体水平较好,但与周边优势农业省市相比,农产品影响力、竞争力相对不足。很多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存在行业总产值不高、域外知名度较低、市场占有率较小,品牌影响力有限等问题。

  竞争力不足,国内影响力不够。江苏农业品牌主要集中在粮油、水产、畜禽等传统产业上,在精深加工上的大品牌还不够多,与省内二三产业相比,获得中国驰名商标、江苏名牌产品中的农产品数量比例不到10%;江苏名牌农产品数量少于广东、山东等周边省份,在全国范围内的品牌品牌竞争力不足,影响力有限。

  区域公用品牌名声响亮,但品牌价值被稀释。由于区域特产产生的自然和历史原因,许多农产品区域品牌在诞生时就具有公用性。但一些区域品牌沦为公地,给假冒者以巨大的空子,品牌价值被稀释。

  农产品初加工集中,但深精加工程度不够。大部分农业龙头企业主要集中在农产品初加工上,农产品深精加工的程度不够,科技含量少,品牌知名度相对低。

  专业人才较为缺乏,品牌建设意识还不够充分。由于从事农业领域的专业人员和特色农产品生产的技术人才较为缺乏,导致企业在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期间,不能做到完善、全面和系统,从而不能较好地呈现特色农产品品牌的特性。部分农业经营主体在品牌意识方面较为薄弱,加上创建品牌的投入成本较大、品牌效应能否成功不明朗等因素,导致部分农业经营主体的品牌建设意愿较低,品牌价值没有得到充分挖掘,效益也无法得到充分体现。

  农业品牌建设支持力度不够大,与经济强省、农业大省的省情不相适应。农业品牌建设缺乏有力资金支持,虽然各地加强财政扶持,但总体规模较小,集中使用办大事的资金支持还不够,特别是在整体形象宣传、品牌故事传播等方面亟待加强。

  江苏品牌强农发展路径探析

  江苏农业品牌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品牌发展的部署要求,突出大品牌孵化,擦亮老品牌,塑强新品牌,培育一批具有地域特征、文化底蕴、竞争力强的“苏”字号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加大宣传推广力度,讲好品牌故事,不断提升农业品牌美誉度、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推动构建国家级、省级、设区市级、县市级多层级协同发展、相互促进的农业品牌梯队,形成特色鲜明、互为补充的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竞相发展的农业品牌格局,为推动江苏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振兴走在全国前列奠定坚实基础。

  打造农业知名品牌。2018年6月,农业农村部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品牌强农的意见》,提出“培育出一批‘中国第一,世界有名’的农业品牌”。2018年省委一号文件要求“开展大品牌孵化行动,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苏’字号区域公用品牌、知名企业品牌和名特优农产品品牌”。推进品牌强农,需要以大品牌孵化和知名品牌创建为主攻方向,培育一批大品牌、知名品牌,打造江苏农业品牌“高峰”。一是谋划顶层设计思路。2019年初江苏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职能处室赴部市场与信息化司以及省商务厅、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等部门进行走访商讨,到浙江、山东及省内各地深入调研,学习借鉴《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制度》,研究起草江苏方案,以合理的顶层设计推动江苏品牌建设开展,同时积极争取财政支持。二是创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将农业品牌培育与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以及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示范园建设等相结合,创建整合区域公用品牌,在优良食味稻米、特色蔬菜、应时果茶、苏系优质畜禽、大闸蟹、小龙虾等一批省级或市县级区域公用品牌培育上取得突破。基本形成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等相互促进的品牌体系。三是提升农业企业品牌。鼓励农业企业加强自主创新、质量管理、市场营销,充分发挥组织化、产业化优势,与原料基地建设相结合,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品牌。引导农业企业依托已有自主品牌,打造一批产品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社会影响力大的“苏”字号知名品牌。四是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以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主要载体,创建地域特色鲜明“小而美”的特色农产品品牌。充分发挥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化优势,加大挖掘、培育、登记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将有一定资源优势、产业规模和市场知名度的农产品,率先注册农产品地理标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地理标志集体商标。

  提档农业特色产业。打造农业品牌,围绕“特”来做文章,依托优势特色产业,推动提档升级,挖掘文化内涵,开展创意设计,彰显“特”“优”“新”“奇”,满足消费需求、抢占市场份额。一是推动普通大众产品提档升级。推动优质稻麦、绿色蔬菜、特色水产、规模畜禽等农业优势产业,向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集中,形成较为稳定的生产集聚区,打造一批高质量品牌农业基地。依托国家级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示范园和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强化质量提升和品牌创建。着力推进苏米等品牌创建,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打造一批高精尖端产品。引导县(市、区)重点培育年产值超10亿元的特色产业,增加高端农产品供给,打造省内一流、国内知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将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以及标准化果园、菜园、茶园和标准化畜禽养殖场、水产健康养殖场等“三园两场”示范区,作为知名农产品品牌培育基地,聚力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金字招牌”。三是鼓励开发文创个性化产品。立足地方的历史地理、传统文化、民俗情感,匠心创意,深度挖掘农业潜能,开发具有个性化的农业产品与服务,集成一批创意农业品牌。     

  推进品牌绿色发展。农产品的安全、优质、绿色是基本要求,也是品牌内涵提升的关键所在。一是提升品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水平。将品质作为品牌发展的第一要义,建设一批规范标准、生态循环的种养加基地,加快推进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水平,确保品牌农产品高品质。加强标准宣贯和推广力度,推进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推行全程按标生产,把农业标准化生产与品牌评定、优质农产品认定等工作挂钩。推行标准化生产技术集成应用,开展农产品营养品质的检测、质量评价等标准研究,集成一批生产、收贮运、加工环节质量控制管理为一体的品牌农产品标准。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鼓励生产主体严格按标生产,积极执行国际或行业更高标准。鼓励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联盟,以规模化、现代化带动标准化。二是强化品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大监管保护力度是保证品牌质量的利器。鼓励认证认可、行业协会等机构参与支持追溯,发挥收购、储存、运输等环节的枢纽作用,探索建立多样化的追溯协作机制,推动实现主要地产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全程可追溯。目前江苏省级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已实现省、市、县追溯系统数据互联。三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力度加大。鼓励设区市整市创建,推进整省创建,加强监管名录和信用档案建设,压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实现农产品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信息可查询、责任可追究。目前,全省共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县14家,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省建设的意见》,至2020年底,全省80%以上的农业县(市、区)达到国家或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标准。

  建立健全品牌培育长效机制。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动品牌农产品实现“优质优价”,谨防“劣币驱逐良币”,需要政府行政力量在加强宣传推介、健全市场机制、维持市场秩序、惩戒扰乱市场行为等方面“适宜”处置。一是宣传推介。依托各类展览中心、展销馆和电商平台等载体,以及国家省市县各级农业展会活动等,组织在省内外各大中城市,开展江苏知名农业品牌和品牌农产品巡礼,进行农业品牌专题推介和展示展销,提升美誉度和影响力。鼓励品牌主体在大中城市或大型批发市场、超市等,建立直营店、连锁店等,常年展示和销售品牌农产品。二是规范引导。完善江苏农业品牌目录制度,组织开展品牌目录标准制定、品牌征集、审核推荐、评价认定等活动,对进入目录的品牌实行系统管控、定期审核、即时退出。构建危机处理应急机制,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引导消费行为。三是市场监管。实行农业、市场监管、执法等部门联动机制,严厉打击农业品牌假冒伪劣、侵犯产权等行为。加大套牌和滥用品牌行为的惩处力度,严肃处理误导消费者、扰乱市场秩序等行为。加强对品牌的管控和监督,确保地产农产品质量安全,打造让消费者放心的消费品。

  增强经营主体品牌意识。推动品牌强农,需要社会各界尤其是农业经营主体的积极参与,必须以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品牌培育意识为基本要求。一是提高品牌意识。推动农民合作社联合抱团发展,与农业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打造农业品牌。鼓励农业企业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形成协同打造农业品牌的利益共同体。鼓励农产品出口企业开展境外商标注册、专利注册、农产品国际标准认证等,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农业品牌。推动农产品行业协会开展行业自律,强化协作互助,推进联合联盟发展,引领带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品牌、树立品牌、推介品牌、做大做强品牌。支持品牌主体组建产销联盟,协作拓展国内外市场,形成互利共赢格局。推动农业品牌创建与电商发展紧密结合,利用电商平台加大品牌宣传和塑造,实现优势特色农产品销售和品牌知名度提升“双促进”。二是营造浓厚氛围。通过会议、培训、考察、现场教学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对农业部门、农业主体、行业协会等开展农业品牌建设专题培训,提高思想认识、提升理论素养、增强业务水平,学习先进经验、碰撞思维火花、激荡创新活力,探寻农业品牌培育新方式新模式新路径。三是加强理论研究。成立农业品牌专家委员会,组建农业品牌建设智库,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加强品牌基础和相关理论的研究,构建农业品牌价值评估体系,组织品牌质量标准体系制定,收集整理农业品牌营销数据和典型案例。组建江苏农业品牌联盟,开展项目考察、资源对接等多层次务实合作,推动政企学研各方同台交流、深入研讨,为农业品牌建设提供顶层设计、整合传播等个性化方案,助力品牌抱团发展、密切联动,打造江苏农业品牌“朋友圈”。

 

来源:202101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