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人才助力乡村振兴

2021-02-24 浏览次数:
字号:
分享:

  江苏省自2017年实施乡土人才“三带”行动计划以来,越来越多的“田秀才” “土专家” “新农人”等乡土人才破“土”而出。这些乡土人才植根乡村沃土、富有乡梓情怀,他们懂农业、爱农村,带领着乡邻致富、推动着乡村产业发展。

  乡土人才助力特色桃产业

  “有了技术带头人,我们桃农收入就稳当了。”无锡市惠山区阳山镇桃农许文彪说。2019年春季,他给10余亩桃树打了一次农药,发现花苞、树叶顶端都出现发黄现象,急得满头大汗。阳山桃农协会专家、省“三带”名人赵逸人接到电话后立即前往“诊断”,告知他由于气候等因素影响,雾天已不适合打农药,否则容易造成这种发焦现象,随之给他提供了挽救方案。两年多来,赵逸人领衔的“逸人”乡土人才工作室已为桃农解决技术问题上百个。

  厚植乡土人才引领发展新优势,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在惠山区,每年乡土人才都要和来自大专院校的专家一起开展水蜜桃种植技术培训30多场,培训农民5000余人次,使高效栽培、绿色防控等新技术得以迅速推广。2019年阳山水蜜桃亩均效益达1.7万元,比5年前增加了10%以上。

  乡土人才成为致富引路人

  刚被评为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能手的王统扬,既是连云港赣榆“老海边”煎饼“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性代表人物”,也是全国以及省市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生长在农村的他,对农村、农民有着很深的感情,在他的带动下,“老海边”品牌辐射到周边的东海、海州等县区,20多家连锁销售点让上百名困难户、下岗职工实现了就业。而他引进的水产养殖项目,已惠及全市以及苏北鲁南地区的水产养殖户3000多家,总养殖面积20余万亩,直接或间接带动2万余人从事水产养殖、捕捞及贩运销售等行业,大大提高了周边农村养殖户的收入。

  这几年,他又敏锐地捕捉到互联网销售农产品的发展机遇,投资160万元建设老海边电商体验馆。这个体验馆融合了农耕文化、美食技艺、电商实战操作等多种功能,构建“线下体验带动线上销售、线上销售吸引线下体验”的模式,将拉动更多赣榆优质农产品的销售。

  赣榆近年来高度重视优秀乡土人才的培养,通过大力实施“赶海英才扬帆计划”,全区涌现出一大批通过学习农业新技术发家致富的“土专家” “田秀才”,并逐渐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中一支不容忽视的新生力量。这些乡土人才不仅自身事业取得成功率先致富,而且在区委、区政府的组织、引导下,利用自己掌握的技术,实施言传身教,提高了农业科技水平,从而带领更多农户共同致富。

  乡土人才助推乡村生态游

  5月下旬,南京市溧水区晶桥镇省级乡土人才“三带”能手陈超种植的200亩杨梅熟了,一眼望不到尽头的杨梅树上,一颗颗紫红的杨梅垂满枝头,许多游客前来感受田园自然风光、亲手体验采摘乐趣。

  2017年,陈超大学毕业后返乡创业,发展了500亩杨梅、板栗、有机茶叶示范种植基地,无偿帮助村里的10多名困难户利用农业科技种植杨梅脱贫致富。他将自己掌握的技术教给其他种植户,示范带动周边10多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区域种植共同体,促进农户增收,做响乡村游品牌,推进乡村振兴。2019年,他创新推出的生态农业园亲子游活动,吸引了南京及周边的大量游客纷至沓来,成为晶桥镇一张靓丽的旅游名片。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近年来,晶桥镇积极引导原籍青年大学生、科技人员、退役军人和企业家返乡创业,并邀请外部专家把技术送到田间地头,同时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大力培养乡土人才。乡土人才融入当地现代农业、休闲文旅、乡村旅游等乡村发展新业态,创业发展、带民致富。据统计,晶桥镇已建库培养乡土人才1000多名,创办领办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100多家,带动全镇5000多名村民年增收3万多元,释放乡村振兴强大“发展能量”。

来源:202014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