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创新体系 加快农机装备产业发展
浏览人数: 2021-04-29

  随着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加速推进,江苏农业机械装备和农业机械化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农机装备重点企业和农机化技术快速成长、行业产业集群化优势进一步显现、产品结构和农机化应用领域进一步优化、粮食等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同时,也存在农机装备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农机产品有效供给不充分、特色农业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机械化水平低等薄弱环节。本文从农业机械化工作角度出发,立足江苏农业机械化发展所需,提出了加快全省农机装备自主研制和农机装备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基本现状

  江苏是全国农机装备生产和使用大省,农机装备产业是全省机械工业的传统优势产业,总量位居全国前列。一是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全省农机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000多亿元,利润100多亿元,位列全国前三。大中马力拖拉机、粮食收获机械、高速插秧机、农用内燃机、秸秆还田及旋耕机械、饲料机械、农用轮胎等产量均位居全国第一。二是行业重点企业快速成长。常发集团、常柴集团、东风农机集团、沃得农机集团等企业分别连续多年进入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和全国机械工业及省民营企业百强企业行列,其中沃得农机集团生产的履带式联合收割机居全国第一。三是产业集群化优势进一步显现。已初步形成常州地区的农用柴油机制造和中小拖拉机制造集群,苏州地区的收获机械、粮食种植机械产业集群,连云港地区的旋耕机制造集群,常州、溧阳、扬州地区的饲料机械产业集群等,产业集群经济总量占全省农机工业经济总量90%以上。四是产品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农机装备产业的产品结构逐步向大型化、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变。在7000多种国际农机产品中,江苏生产农机产品达4000多种,设施农业机械、植保机械、农产品加工机械等大量新型农机装备研发上市,有效拓展了农业装备产品门类。五是农业机械化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截止2020年,全省农机总动力达5194万千瓦,粮食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93%,为“十三五”期间全国2个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省之一;水稻机插秧水平超70%,粮食产地烘干能力达63%,高效植保机械化能力达70%,均位居全国前列;稻麦秸秆机械化还田率达到52%以上,居全国第一;设施农业、畜牧业、水产养殖机械化总体水平处于全国第一方阵。

  江苏省农机装备产业和农业机械化发展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面临较大挑战。一是核心竞争力不强。中低端产品偏多,高端、智能、环保、高效、联合复式作业的农机装备基本依赖外资企业或国外进口。除沃得、东风、常发、常柴等企业集团规模较大外,全省农机装备制造企业普遍规模偏小,技术水平不高,高附加值产品自给率低。二是产品质量和可靠度不高。除少数企业产品在装备水平方面与国际公司接近外,较多农机产品技术水平、操作性能、田间适应性和乘用舒适度,与国外先进机具比还有差距。三是农机装备企业创新能力有待加强。多数企业研发投入不足,科研开发能力与国际水平差距较大。四是农机装备领域产学研衔接不充分。农机生产、科研、教育、推广等资源优势的整合缺乏有效联结机制,科研力量较分散,难以形成全省农机科研的核心竞争力。五是农业全程全面机械化短板弱项突出。高端智能农机装备和特色农业生产急需的农机装备供给相对不足,“无机可用”“无好机用”的难题仍然存在。如油菜、花生、大豆、棉花等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平均不到65%等。

  发展重点

  立足农机装备自主创新,满足江苏农业机械化发展需求,重点推动高端农机装备、关键零部件、智能农机装备及农业生产急需的特色农业农机装备研制和实现跨越发展,推动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升级。

  推动高端农机装备研制,提升农机化有效供给能力。围绕高安全性、高可靠性、高适应性技术难题,大力发展无级变速大型拖拉机和精准变量复式作业机具等高端、新型农机装备。重点发展200马力以上拖拉机、杂交稻育秧技术与装备、杂交稻机插秧技术与装备、大型旋耕施肥播种一体机、自动测土配方一次性缓控施肥技术与装备、作物行株间除草技术与装备、有效载荷30公斤以上植保无人机、高效能水田自走式植保机械、喂入量10公斤/秒以上履带式谷物联合收割机。

  推动关键零部件研制,提升农机化使用作业效率。充分发挥农机产品零部件对农机装备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加快一批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突破,不断提高关键核心基础零部件的质量和性能。重点发展环保型低排量发动机、新能源农业动力装备、自动混药装置、大功率液压动力换挡变速箱、大排量液压无级变速器、大马力用电控提升器和悬浮前驱动桥、柴油机国IV高压共轨燃油喷射技术装备、高速犁体制造工艺与材料、农机专用传感器,规划发展一批为高性能柴油机拖拉机配套的箱体加工、燃油泵、拖拉机前后桥等关键零部件生产集群配套企业。

  推动智能农机装备研制,提升农机化绿色发展水平。推进两化融合,突出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在农机装备产品上的高度集成和融合,不断提高农情信息感知、自动导航、无人驾驶、精准作业、变量控制、物联网、“互联网+农机作业平台”等机械化信息化融合装备技术水平。重点发展大中型智能精量谷物播种机、智能化高速插秧机、智能化无人播种施肥植保机械、大喂入量精准控制收获机械和集产量、含水率、品质、自动轨迹监测于一体的智能联合收割机、智慧农场系统、智慧植物工厂装备。

  推动特色农机装备研制,提升农机化全面发展水平。大力研发经济作物生产装备、生态型畜禽健康养殖设施和设备、水产养殖加工保鲜机械、设施农业装备、农产品冷链保鲜冻干装备,推进农业生产全面机械化。一是重点发展油菜播种、收获与烘干,马铃薯种植与收获,花生收获、摘果与脱壳,大蒜选种、播种与联合收获等经济作物农机技术与装备;二是重点发展自动饲喂、挤奶机器人、动物福利、畜禽粪污处理、病死畜禽收集处理等畜禽养殖农机技术与装备;三是重点发展自动化育苗、智能精准投饲、水质监控、水产品捕捞、水草栽种与收割、水产品分拣、尾水处理等水产养殖农机技术与装备;四是重点发展标准化设施、工厂化育苗、高速移栽、水肥一体化、高效低损收获、储运与物流等设施农业农机技术与装备;五是重点发展田间管理、有机肥深施、果品采收、储运、分级分选等林果生产农机技术与装备。六是重点发展节能环保型产地烘干、小型移动预冷、果蔬保鲜及冻干等农产品保质提质农机技术与装备。

  路径思考

  围绕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将需求牵引和供给创造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协同联动的整体优势和江苏制造业产业集群优势、全产业链配套优势,以融通“两链”、打通“两侧”、接通“两头”为路径,加快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双向融合”、供给侧与需求侧“两侧贯通”,研发创新源头与农机推广应用地头“两头畅通”,全面推进农机装备产业和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

  健全农机装备产业创新和农机化生产保障体系。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农机产业创新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重点企业“揭榜挂帅”,对标国内外先进水平实施创新赶超研发,全面提升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努力推出一批“苏”字头的农机装备科技自主创新成果。支持企业开展高端化、智能化、首台套产品的研发和示范应用,加快高端农业装备零部件的国产化进程。强化高端装备特色和示范产业基地建设,建立一批产业创新联盟,创造条件让科研成果走出院(所)门、校门,推动科技成果落地生根,培育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科创园。强化农机装备成果转化和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引导和支持优势农机企业、科技创新联盟直接对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企业+合作社+基地”的农机产品研发、生产、推广新模式,开展定制化装备技术研发服务。深化农机管理“放管服”改革,不断推动农机化公共服务提质增效。创新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强化农机推广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关键试验检测设施与设备建设,全面提升农机化技术试验和公益性检测鉴定能力。加强科研、教学、生产单位的优势互补与合作,加快农机化新技术新产品技术规范、标准和评价指标供给,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推广步伐。健全镇村农机安全监管网络,深入开展“平安农机”创建,推进农机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培育现代农机产业和农机化高效能应用示范集群。加强行业规划和政策引导,重点推动大型农机装备企业由单机制造为主向成套装备集成为主、由生产单一类型产品向覆盖关联产业方向转变;引导中小企业加强专业制造、精工生产、集约经营,打造一批行业“单项冠军”和“小巨人”企业。鼓励和推动优势企业通过市场化手段开展资源整合,提升创新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形成一批知名度高、竞争力强的现代农机装备集团。坚持错位协同发展,进一步提升环太湖及长江沿线高端农机装备产业集聚发展水平,加速培育徐连盐大型农机装备和新型耕作机械、苏中小型智能农机和零部件、淮扬现代渔业机械等一批区域特色鲜明的“专、精、特、新”农机装备产业集群。立足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基础优势,聚焦环节延伸、装备升级、机艺融合、设施提档等,打造升级版的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协调推进花生、油菜、大豆等其他主要农作物耕、种、收获、植保、秸秆处理全程机械化,实现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围绕设施农业、果菜茶、畜牧养殖、水产养殖和农产品初加工等特色产业,配套主要环节适宜的机械装备,加大示范推广力度,集成示范推广新技术新装备,加快提升特色产业全程机械化水平。

  提高农机产品质量和农机化作业服务水平。加强农机行业标准体系建设,组织实施农机产业标准化提升计划。完善农机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加快制(修)订农机产品技术标准,实现动力机械与配套农具、主机与配件的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开发生产。鼓励农机企业制定内控标准,用标准提升推动产业升级。完善质量监管体系,提升质量控制技术,围绕研发创新、生产制造和售后服务全过程,加强质量控制,提升产品品质,打造行业精品。加快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农机装备和农机作业上的应用,加快智能农机装备示范推广,建设无人农机示范农场及智慧农机示范基地,打造以智能农机装备与技术为支撑、智慧农机示范基地为节点的全省智慧农机示范推广应用网络。实施“三新”农机服务培育行动,培育发展各类农机化服务新主体、新模式、新业态,规划建设一批“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依托综合农事服务中心为农户提供全程机械化作业、农资统购、培训咨询及贮藏加工、产销对接、金融对接等产前产中产后“一站式”综合性服务。

  改善农业“宜机化”作业条件。加快制定机艺融合技术规范,优选种植品种,优化农艺模式,优配作业机具,将适宜机械化作为农作物品种审定、耕作制度变革、初加工配套等工作的重要条件,促进良种、良法、良地、良机融合,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和规模化生产。加强县域统筹规划,以“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 服务中心和社会化服务组织为主体,合理布局建设集中育秧育苗、农机具存放和维修以及农产品产地储藏、烘干、分等分级和初加工等农机作业服务配套设施。以农机作业便利化为目标,加强乡村生态环境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化果园茶园菜园、畜牧养殖、水产养殖、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等标准、规范和实施细则的制定,明确田间道路、桥涵闸、田块长度宽度平整度及农业设施大棚等“宜机化”要求。大力支持丘陵山区开展农田、果园“宜机化”改造,扩展大中型农机运用空间,提高农机作业适应性。

  创新现代农机服务模式。推动重点农机企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鼓励龙头企业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5G、互联网等先进技术,着力提升在信息系统、精准农业服务、人机结合服务等方面的研发能力,加快物联网、机器人、北斗导航等新技术的集成创新与应用,推动实现农机产业从制造业向生产性服务业的转变。着力构建现代农机流通体系和售后服务网络,探索建立区域农机产品销售中心、配件集散中心、物流配送中心等现代农机物流体系,完善以企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农机合作社三方参与,县乡售后服务保障为主体和区域农机产品售后服务中心为补充的分级售后服务网络。

  加强农机人才培养。支持农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积极争取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和省政府共建相关高校,支持相关高校农业装备学科创建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申报国家农业科技重大专项;引导全省涉农高校积极设置相关专业,拓展高层次实习和实训基地,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农机人才。加强基层农机人员培训,通过知识培训、交流研讨、挂职锻炼等,建设一支政治过硬、素质全面的农机管理人才队伍和高效精干、业务精湛的农机推广人才队伍。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以省级农机人才培训基地、相关院校和农机企业为依托,大力培训农机合作组织带头人和返乡下乡的农民工、大学生、科技人员、退伍军人等,培养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发扬新时期工匠精神,实施农机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开展农机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培养一支技术精、技能强、素质高的农机技能人才队伍。


来源:202103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