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高标准农田建设 赋能现代农业发展
浏览人数: 2021-04-30

盐城市农业农村局  东台市农业农村局

近年来,东台市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聚力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繁荣,为全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补齐农业基础短板,筑牢农业压舱石

“十二五”以来,累计投入25.9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120.8万亩,其中建设排灌站715座、渠系建筑物9552座、衬砌渠道328公里、田间机耕路1502公里,农田防护林网5000亩,农业基础条件得到有效改善,有效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灾能力。高标准农田项目的实施,加快了农田基础设施的提档升级,使原来的小田变大田,加快了土地流转步伐,规模化经营程度得到有效提升,土地流转率平均达到60%。在高标准农田建成区,积极发展循环农业,深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药化肥使用量连续8年“负增长”,不断提高社会化服务和种植机械化水平,成本每亩节省60元,每亩增产100公斤,为东台市粮食产能连续多年保持在100万吨以上奠定坚实基础。

二、强化项目管理规范,扎牢制度铁笼子

构建一套健全的统一推进机制。整合涉农项目,按照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建设标准、统一组织实施、统一评价考核、统一上图入库的要求,构建集中高效管理新体制。坚持“集中投入、连片治理、规模开发”的治理模式,坚持治理一片、见效一片、巩固一片。先后建成三仓国家现代农业园区、五烈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204国道、352省道等5条高效农业示范带。

建立一条链式的闭环监管制度。一是严格项目会商制。组建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商会议,形成多方参与、共同协商、集体决策的制度。二是严格项目公示制。主动公开项目相关信息,畅通群众知晓渠道,确保项目建设全过程的公开、透明。三是严格工程招标制。所有工程项目,全部在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公开进行招投标,做到凡建必招,招必公开。四是严格质量监管制。严把分部工程验收关、监理旁站关、检测单位抽检关,确保质量过硬,对督查中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纠偏。五是严格验收制。实行层层验收、层层负责制度,对发现的问题采取消号制管理,确保按期全部整改到位。

探索一建就用的高效利用模式。在工程竣工验收后,及时办理移交手续,落实工程管护主体。引导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土地流转,土地流转比例平均提高30%以上;统一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实现主导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作物品种全覆盖,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50%以上;积极推行区内育秧、插秧、植保、收割、烘干、秸秆还田全程机械化作业。依托“东台大米”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大力开展订单农业试点,实现农业、农民双增收。

三、保持战略定力,牵住农田建设牛鼻子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盐城市以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的姿态,全面全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盐城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先后实地察看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专题研究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推进思路、资金渠道,明确要求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重中之重。东台市制定了高标准农田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建设高标准农田58万亩,其中新建48万亩、改造提升10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区15万亩,到2023年实现高标准农田全覆盖。

(一)创新工作机制,形成推进合力。坚持县级主导,整体推进,层层压实责任,做到同向发力,形成共推工作机制。县级抓统筹规划。成立高标准农田建设协调小组,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推进、统一考核,各相关部门按照部门职能,各司其职,抓好推进。镇级抓组织实施。各镇作为项目建设单位,重点在项目规划、土地流转、工程实施、运行管护、矛盾协调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植等环节做好相关工作。村级抓土地流转。在项目实施前,由村组织动员农户将土地流转出来,鼓励村级通过兴办领办种植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等新型集体经营主体,便于以村为单位整体规划、统一实施。农投公司抓种植经营。市、镇农投公司充分发挥平台作用,通过企业自有资金、银行贷款、企业债券等方式筹集资金建设高标准农田,并对流转后的土地进行统一种植经营,推广应用新产品、新技术,提高规模化种植水平。

(二)注重系统思维,坚持统筹推进。坚持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五个方面结合。与主要骨干河道面源污染治理相结合。重点对东台河、梁垛河、三仓河、串场河、通榆河、泰东河等骨干河道沿线区域,实行集中连片建设,统一推广普及绿色生产技术,控减农业面源污染。与“强村富民”三年行动计划相结合。加快强村富民重点村、重点地块基础设施提升,改善农田水系、田间交通等条件,采取“土地股份合作社+N(若干特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模式,壮大村集体经济,提高农民收入。与粮食稳产保供相结合。认真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全面提升里下河粮食主产区农田基础设施,打造“东台大米”核心产区,夯实百万吨粮食产出大县基础保障。与串场河景观农业相结合。立足串场河周边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按照“填平补缺”的要求,着力提升农田基础配套,打造优质粮食、绿色蔬菜、特色桑园等农业特色景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相结合。重点围绕农村人居环境示范区、新型农村社区、田园综合体等区域,配齐周边农田设施,整合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智慧农业等项目,着力打造村美、田美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

(三)注重示范引领,打造东台样板。突出整体开发。围绕主导产业集群发展,按照“先流转、后建设,先平整、后配套”的思路,积极推行土地流转和平田整地,加快集中连片、规模开发,推进整镇、整村试点,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鼓励适度规模经营,切实增强示范区建设规模效应。突出绿色发展。推动耕地质量保护、生态涵养和田园生态改善有机融合,因地制宜利用田间沟塘,建设小微湿地生态系统,涵养水源,净化水体。加快提升规模化种植和社会化管理服务水平,统一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种养循环等生态农业技术,精准调控水、药、肥用量,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发展生态型示范区。突出数字农业。以“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为契机,加快推进数字农业基地建设,在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内重点打造“东台大粮仓”智慧农场,推广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手段,着力打造智能化示范区。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