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发展动力源泉 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浏览人数: 2021-05-27

  2020年泰州市奋战全面小康,积极应对突发新冠疫情,扎实抓好稳产保供、长江退捕禁捕、农业农村重大项目、万企联万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重点工作,瞄准硬任务,啃下“硬骨头”,乡村振兴实绩考核进入全省第一方阵。统筹推进2021年“三农”工作,泰州将以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为抓手,汇聚乡村振兴发展动能,不断加快城乡融合步伐,努力描绘泰州乡村振兴的现实图景,全面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新篇章。

  突出稳产保供,夯实现代农业基础。粮食生产是“硬任务”,要牢牢把住粮食生产主动权,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数量足、供应稳。一方面要充实“米袋子”。落实党政同责责任,稳定好粮食生产,巩固粮食产量和单产保持全省前列的领先优势。积极推广稻麦高产高效、水稻机插栽培、药肥减量增效等技术,建设一批粮食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片区,全年粮食播种面积不得低于563万亩,粮食产量稳定在56.2亿斤以上。加快高标准农田项目推进,严格项目管理,狠抓工程质量,确保2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如期完成。另一方面要丰富“菜篮子”。切实抓好蔬菜畜禽生产,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质农产品,满足居民消费升级需求。稳步扩大中高端品种生产规模,积极发展特色、错季、有机、优质农产品,全年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140万亩左右。围绕稳种猪、稳规模、稳栏存,压实稳产保供责任,落实奖励扶持政策,全年生猪存栏达到100万头以上。优化完善渔业空间布局,组织实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行动,水产品产量稳定在37万吨以上。

  突出要素集聚,做强产业发展动能。筑牢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引导各类资源要素向乡村流动,培育壮大一批产值超百亿元的乡村优势特色产业。打造农业园区“增长极”。针对现有园区“小而散”的状况,以创建国家和省、市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契机,实施“农业园区提档升级年行动”,从产业培育、科技支撑、项目建设、经营管理等方面,推动特色产业向园区集中,着力提升园区产业集聚、创新发展和示范带动能力。积极推动资金、人才、技术等现代要素向园区集聚,提高农业园区主导产业占比和科技创新水平,将园区建设成为规模种养为依托、龙头企业为引领、现代生产要素为支撑的农业产业发展先导区。做强农业龙头企业“领跑者”。火车跑得快,全靠龙头带。“十四五”期间大力实施龙头企业新增数量和开票销售“双倍增”计划,增强乡村产业发展动能,培育一批大型农业企业集团,提升龙头企业发展质态,2021年新认定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0家以上。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设,统筹安排涉农项目资金,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和产业化联合体开展项目建设,以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通过利益联结实现抱团发展,推动乡村产业集群建设。抓实重大项目“支撑点”。围绕稳产保供、“要害工程”、绿色发展、产业融合、乡村建设五大领域,调整优化重大项目库,排足排实开工项目和储备项目。推动“政银企保”合作,主动向合作银行、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提供重大项目清单,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园区和重大项目开展股权融资。组建项目建设“店小二”服务团队,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的难点问题,确保实施农业农村重大项目100个以上。继续推进“万企联万村 共走振兴路”行动,促进发展理念、资源要素、优势项目深度对接,探索联建新模式,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注入不竭动力。

  突出绿色发展,扮靓乡村生态环境。改善生态环境不是一时的攻坚战,更是长期的持久战,需要久久为功。禁渔区域全面覆盖。持续推动长江重点水域退捕禁捕,聚焦易发水域和重点时段,做到全时段、无缝隙监管。协调公安、交通、海事、市场监管等部门及沿江市(区)建立协同管理机制,完善跨区域执法制度,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水陆结合的禁捕执法网络,严厉打击各类禁渔行为。压实属地责任,实行划片包干、定人定岗、定位定责,全面应用智能化监控系统,坚决执行好长江十年禁捕铁令。“五面清洁”全面提升。顺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整洁村全覆盖的基础上,聚焦农村生活垃圾、卫生改厕、生活污水等重点任务,持续实施村庄河道“活水工程”,拆坝建桥建涵,消除黑臭水体,解决路宽桥窄等问题,推动村容村貌持续改善,让广大农民群众享受到田园乡村的美好生活。加强长效管护,充分借鉴高港区“美丽乡村”平台的精准监管做法,实现农村环境整治常抓不懈,常管常新。生态绿色全面共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提高废旧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率。大力推进秸秆“双禁”和收集清运,出台秸秆收集清运扶持政策,确保不出现严重大气污染事件。

  突出富民强村,擦亮全面小康成色。加快富民强村进程,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积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支持资金、帮扶力量总体稳定。以“一个不少”的要求覆盖低收入群众。对符合救助条件的低收入农户,迅速启动临时救助流程,第一时间落实帮扶措施。针对低收入群体年龄大、文化低的特点,积极探索门诊费用、慢性病、失窃失火等突发事件救助办法,提高救助政策的靶向性,真正实现由“人找政策”变成“政策找人”。以“一点不降”的标准提升生活质量。聚焦贫困群体就业创业、社会保障等关键问题,整合民政、慈善、医疗等各类专项救助资源,不断夯实脱贫基础。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防贫,积极开展“保险+防贫”“慈善+防贫”、公益岗位扶持等试点,努力消除返贫风险点,让薄弱地区和脱贫群众能够紧跟全面小康步伐,确保生活无忧。以“一步不停”的节奏推进富民强村行动。总结放大“党建+扶贫”、消费扶贫等特色做法效应,统筹好各类资金,推动集体经济实力仍然偏弱的低收入村实施建设一批产业发展项目。因企制宜推动村级发展,鼓励各村在工业园区、集中区建设标准厂房,通过建立健全扶贫资产利益联结机制,让村集体和广大农户都能在产业发展中受益。

  突出科技赋能,加快农民增收步伐。充分依靠科技力量,激发富民增收的内生动力,帮助农民既“富口袋”又“富脑袋”。壮大新力量。启动“绿领”新农人引航计划,重点培育20名左右中小农业企业新农人,开展首届“十佳”新型职业农民评比,选树一批高素质农民典型。开展农技人员进高校(科研院所)培训行动,力争全市农技人员培训率达50%以上。以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农业企业负责人等为重点开展教育培训,努力打造适应形势发展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丰富新业态。充分挖掘现代农业生产的生活休闲、生态康养、农业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开发等功能,大力实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农耕体验、农事研学、康养基地和休闲观光园区。围绕“四季有花”,因地制宜发展花卉产业、“美丽经济”,促进优势突出、主题鲜明的农业休闲旅游示范村(基地)连点、串珠、成线,以休闲农业发展的“优质态”引领富民增收的“高质量”。应用新科技。深入推进品牌强农、营销富民工程,大力发展高品质、高附加值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培育一批“泰”字号农业品牌、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品牌。积极组织特色农产品参加各级农展会,让泰州农产品不仅长得好、卖得俏,还能带动农民富。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农村电商,由主要提供农技服务向产前、产中、产后全链条延伸,为广大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全天候、保姆式服务,为农民增收插上科技的翅膀。

  突出创优创新,做响农村改革品牌。持续深化农村改革,通过推进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创新,进一步激发农村发展活力。深化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按照中央和省统一部署,在泰兴、高港启动农村土地二轮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改革试点。建立健全工商资本流转土地的资格审查、项目审核和分级备案等制度,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合同管理,坚决防止农地“非农化”、耕地“非粮化”。探索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在全市启动闲置宅基地和农房盘活利用改革,在保障农户宅基地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的基础上,稳慎推进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改革,探索建立宅基地超出面积有偿使用和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机制。以农村闲置宅基地和农房利用为突破口,适度放活使用权,盘活存量集体建设用地,大力发展旅游度假、民宿经济、养生养老等乡村产业,为乡村发展腾挪空间。不断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围绕“十四五”期末“经营收益50万元以上的经济强村占比达到37%”的目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进中等收入水平村向强村迈进,控减村级债务规模,全市经济强村占比达到25%以上。健全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运行和收益分配机制,提升集体经济市场化运营水平,实现分红的村(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要达到30%。积极开展“政经分开”改革试点,探索构建集体经济组织与村民自治组织各司其职、相互协调的管理格局。积极创新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全面开展农业农村现代化金融对接活动,建立“政府+银行+保险+担保+企业”的服务平台,引导更多金融资本投入乡村振兴,为农村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加大高效设施农业保险推进力度,根据群众需求创新一批新险种,为现代农业发展保驾护航。

  乡村全面振兴的壮美画卷已经徐徐展开。在“三农”工作重心发生历史性转移的关键时刻,泰州将以奋斗者的状态、“赶路人”的姿态,大力弘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始终保持勤勉敬业的奉献之心、勇争第一的进取之心、守土有责的敬业之心,不断彰显为民服务的忠诚本色、增强争先进位的责任担当、释放干事创业的蓬勃热情,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抢抓机遇,务实谋划,统筹推进,凝聚乡村全面振兴的行动合力,不断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来源:202104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