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新型职业农民的创业路

2021-05-27 浏览次数:
字号:
分享:

  今年34岁的张静,在南京市江宁区横溪街道颇有名气。一提起她,村里人都不由自主地夸赞说:“一个大学生辞去城里的白领工作,愿意返乡创业发展,还带动村民致富,实在是很难得。”

  从“女白领”到“土专家”

  回忆起当初回乡创业,张静说:“当时一直有一个想法,因为周围同事常说想念小时候吃到的绿色无污染农产品的味道,憧憬田园生活,我也很怀念,所以放弃了朝九晚五上下班的生活,回到家乡准备用自己大学里学到的知识来进行生产,让小时候的味道回来。”抱着这样的愿望,她成立了晟鲜果蔬种植家庭农场。

  回想这些年的艰辛,一幕幕的心酸往事让张静觉得仿佛就在眼前。创业初期,由于缺乏种植经验以及对市场把握不准,她当年发展的20余亩黄瓜、甜瓜、番茄因遇连续阴雨天气,大部分植株都泡水腐烂了,投入的10多万元也打了水漂。在困难面前,她没有屈服,先后到山东、东台等多地考察学习,还从网络、书籍上搜集相关的蔬菜种植技术,并主动请教南京市蔬菜研究所、南农大和南京市江宁区横溪街道农服中心等单位的有关专家,把一系列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到实践中,从“门外汉”迅速成长为“行家里手”。

  在蔬菜生产过程中,她积极推广高垄种植、配方施肥、肥水一体化微喷等先进技术,示范推广绿色防控、秸秆还田等一系列绿色生产方式,亩产值较当地农户高10%。目前张静的农场种植规模已达120余亩,年销售额124.5万元,实现净利润30万元,成为江宁新生代职业农民中的“佼佼者”。

  从“纯耕种”到“多功能”

  “农田的生态功能、休闲功能、教育功能,都是宝贝。”张静说,“相比于父亲那一辈农民,我更想做一个有想法、有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让我的农场能全方位地被更多顾客认可!”

发展现代休闲农业的想法一度让长辈们觉得张静是在“瞎折腾”。他们种了大半辈子地,觉得种菜能挣钱,就该一直这样种下去,而她却要花钱修桥、栽树、筑景观,是“乱花钱”。但张静的眼光显然比习惯于春种秋收的老一辈人看得更远,土地除了长出粮食果蔬还能有其他营收,产出“周边产品”。

  张静积极尝试开发新的项目,她与多家旅行社建立了合作关系,引导游客来农场观光采摘、品尝农家菜。她的农场建起了500平方米的农家乐餐厅,春暖花开时,客人们坐在厅外长廊下用餐,眼前是美丽的田园风光,桌上是新鲜的野菜时蔬,不仅丰富了城里人的精神生活,也让农场有了一笔额外的丰厚收入。

  从“一人富”到“一起富”

  “自己富了不算富,带动乡亲致富才是创业致富的根本。”说话间,张静拎出一袋南粳9108大米,“这是江苏最好吃的大米南粳46的升级版,是研究所专家推荐我种的。”为此,她注册了“横丹绿能”商标,设计了时尚清新的小拎袋包装,2019年刚一上市,就被400多家农场会员、微信买家、有合作关系的南京生鲜电销网站订购一空。“用这个米煮出来的饭,上面有一层米油,老远都能闻到饭香。”然后她指着桌上的两把新鲜蔬菜说:“这是明月草,它能降血压,旁边的那个冰草是碱性食品,凉拌后入口即化,每次一上市,家庭会员都抢着下订单,晚一点都买不到了。”这些研究所推荐给她种植的新品种蔬菜,过去村民都不敢种,怕没人买。现在看到张静种出来的蔬菜在市场很抢手,就主动跑来向她请教。在她的带动下,横溪街道勇跃、宁光社区一批种植大户也开始尝试种植这些新品种蔬菜,使用新技术。2019年,50多户当地果农、菜农因此实现户均增收超万元。

  张静还经常通过慈善总会、妇联等部门向敬老院、儿童福利院等捐赠物品,希望能尽一份绵薄之力帮助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这个在当地闻名的致富能手、新型职业农民,也因此先后获得了首届江苏省农民女状元、江苏省青年农民致富带头人、江苏省乡土人才、全国妇联建功标兵等荣誉称号。


来源:202018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