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都市农业发展路径研究
浏览人数: 2022-11-29

  都市农业是指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乡村文化及农家生活,为都市消费群体提供休闲旅游、体验农业、了解乡村的新型场所,是一种聚农业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新业态,对促进农民增收、加快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和美丽乡村建设具有重要推动作用。近年来,镇江市坚持把发展都市农业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新引擎,以打造教育农园、观光田园、民宿庄园、城郊菜园为着力点,促进农业与文化、教育、康养、旅游等深度融合。

  发展成效

  以研学为导向打造教育农园。发展集农事体验、农业科普、休闲观光等为一体的综合教育农园,开展多种类型的研学活动。推动镇江市蔬菜研究所与市中山路小学、润州耕读幼儿园、润州满天星公益服务中心等开展合作共建,将科普教育与农业休闲相融合。打造世业洲综合实践基地,建设户外拓展训练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园、文化体验教室等系列场馆。

  以节庆为载体发展观光田园。全市已建成休闲观光农业经营主体600余个,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园区)18个,省级主题创意农园14个,每年举办草莓、樱花、葡萄、茶叶等各类主题节庆活动20余场次。扬中河豚文化节连续举办了十八届,年接待游客超90万人次,水产销售日均超过15吨。目前,各类农事节庆活动每年吸引游客23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2.2亿元。

  以个性为特色发展民宿庄园。以世业洲、江心洲、茅山等为重点区域,引导经营者利用空闲房间等闲置资源,植入福地文化、民俗特色和风土人情等,为游客提供个性化住宿,体验农庄式田园生活,实现在家门口“卖风景”。目前,全市在省级星级乡村旅游区、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和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等范围内建成乡村民宿110余家。

  以需求为导向发展“城郊菜园”。通过网络平台众筹,在世业洲开心农场及城市周边农业基地,推出菜园认购。同时,积极推进“阳台蔬菜”建设,精选出可耐寒越冬,株型美观的优良品种播种育苗,市民通过网络平台认购并接受全程技术指导,灵活运用自家阳台或房顶闲置空间进行种植。

  存在问题

  产业融合度较低。目前全市都市农业产品多停留在初级产品,精深加工不多,没有形成自主有特色的品牌与产业链,市场竞争力较弱。

  发展模式缺乏特色。大都围绕农家乐模式开展产业发展,未能充分将农业与资源禀赋、旅游产业、文化内涵等结合起来,雷同性竞争造成经济效益不高。

  科技创新能力不足。都市农业科技含量总体偏低,生产设施和配套设备还不完善,农业机械化程度还不高,良种繁育水平和质量亟需提升。

  农业多功能性开发不够。都市农业发展多侧重于经济功能,对农业文化、生态、教育等其他功能拓展不够重视。

  对策建议

  镇江市都市农业发展,要立足长三角一体化、南京都市圈等战略,主动适应区域消费能力升级,落实“12345”五大举措,推动都市农业向特色化、生态化、科技化、高端化、精品化发展,构建与城市功能相匹配的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格局。

  强化一个规划统领。加强顶层设计,按照 “城在田中、园在城中、城田相融”的山水田园理念,优化都市农业发展布局。平原区包括丹徒、丹阳构成的都市核心区和以扬中岛为核心的江岛特色发展区,重点发展优质高效特色农业、休闲农业等,构建“城在田中”的城乡形态;丘陵地区包括以句容为核心的丘陵特色发展区,重点发展丘陵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康养农业、休闲农业等;城郊区包括市区城郊,重点发展休闲农业、景观农业和农业服务业等,构建“园在城中”的城乡形态;在生态平衡区重点发展特色原生态农业、创意农业等,构建“城田相融”的城乡形态。

  打造两个发展载体。一是打造产业价值模块。树立平台思维和模块思维,以“互联网+” “特色小镇+” “园区+”等多种形式打造都市农业发展平台。依托丹徒恒顺香醋小镇、句容丁庄葡萄小镇等特色小镇打造都市农业产业聚集平台;利用高铁站、高速公路服务区等公共设施打造农产品展示平台;参照溧阳一号公路模式,利用乡村公路网络打造农旅文融合发展平台,构建句容、丹阳、丹徒“乡村生态大道”,丹阳、丹徒“吴文化历史长廊”等将镇江乡村的历史文化古迹、特色农产品村庄、传统文化村落串联起来。二是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业园区作为都市农业发展集聚资金、人才、科技等的落脚点,必须按照政府搭台、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加强体制机制创新,突出项目支撑,打造成 “农户种养、企业加工、休闲旅游、循环生态”产业融合发展新业态的典范,逐步形成农业种养、农产品加工、农业休闲、农业服务、农耕文化等园区发展格局。结合乡村全域旅游的模块化链接路径,将农业产业园纳入乡村全域旅游的景点模块范围,增强园区的生产加工功能、农事体验休闲功能、科技引领功能、技术孵化功能、科普教育功能。

  探索三条发展路径。一是加强农文旅融合发展。充分考虑资源禀赋,深入挖掘本地农、商、文、旅、体产业特色和优势,实施“农业+旅游”“农业+文创”“农业+康养”“农业+会展”“农业+电商”等系列行动,重点发展乡村旅游、康养旅游、文化创意、科普教育、会展农业等新业态,促进农业多种功能深度融合发展。同时,积极推动在城市中融入农业多种功能,创新发展社区农业、“阳光菜园”、城市农业公园等新业态,使农业从传统的乡间田头逐渐扩散融入城市生活,促进城区市民与农业的“零距离”接触。二是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加快科技创新与推广,深化与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提升产学研合作水平。注重科技创新和人才培育相结合,以技术创新带动产业竞争力提升,结合智慧农业、大数据、物联网技术等,培养一批专业的都市农业从业人才,吸引农业科技人员参与都市农业开发建设,教育和推广成果转化机制。加快培育一批农业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加强农业科技基础条件建设,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结合的都市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三是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树牢绿色发展理念,在都市农业发展的生产方式、产业结构、空间布局和体制机制上多管齐下、协同推进,全面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推动农业废旧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加强土地、水、森林等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把山水林田湖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统筹谋划,努力把都市农业区域打造成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城市的后花园。

  优化四类要素支撑。一是优化人才要素支撑。大力发展都市农业,离不开农业人才这一根本要素,紧紧聚焦都市农业领军人才、基层农技人才、乡土特有人才、高素质农民等各类人才,从项目支持、人才安居、生活保障、金融服务、培训培育等方面 “做足文章”,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政策措施,为推进都市农业提供人才支撑。深入推进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二是优化土地要素支撑。多措并举,推动设施农业政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用地政策落地落实。探索宅基地依法自愿有偿退出有效路径,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创新“点状用地”供给方式,探索实行“点状用地”及“混合用地”供地方式,精准支持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项目。充分发挥国土空间规划对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发展等都市农业规划的指导和约束作用,鼓励以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土地入股等方式解决都市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用地需求。三是优化资本要素支撑。整合涉农财政资金,拓宽支农资金筹集渠道,创新探索财政投入支持方式和投融资模式,引导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支持、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积极推广 “镇农贷”“助力贷”产品,采取风险补偿的方式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提供增信。四是优化服务要素支撑。建立健全面向小农户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面向小农户的托管式、订单式、一站式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在小农户急需的农资供应、绿色生产技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机作业、农产品仓储烘干、初加工等服务领域提供多形式、多元化服务。建立与信息技术结合的农业社会化在线服务平台,探索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互联网+”模式。

  擘画五种发展方向。一是绿色高效农业。主要包括绿色动植物农业、蓝色农业、菌类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环保农业、信息农业。对于全市而言,发展绿色农业既符合本地环境特征,也符合城乡互补的市场需求。目前,全市以推广“戴庄经验”为抓手,以村社共建、绿色发展为“双核”,以品牌建设为支撑,大力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生态种养结合、农田废弃物综合利用、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等工程,建设市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村10个,绿色高效农业发展取得较好的发展成果。要以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农业面源污染防控、耕地质量保护、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为重点,强化农业绿色生产示范,加强绿色地理标志保护工程建设,高质量推进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促进农业绿色发展。二是生态立体种养。2013至2017年我国居民人均主要食品消费量中,水产类食品的消费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尤其江苏和上海两地,2017年人均水产类的消费量均位列全国前五名。这一消费趋势正好符合镇江生态养殖业的典型特征,作为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鱼类资源非常丰富,全市境内还拥有长江鱼类90多种,深受都市中高端消费者的喜爱。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水产品的新鲜度要求越来越高,由此导致水产品的供应地不能距离市场过远,而镇江地处沪宁线上,距离南京、苏州、上海等中高端市场非常近,具有较大的区位优势。“稻蟹共作”“稻鸭共作”等生态立体种养将是全市都市农业发展的重要产业方向。三是休闲观光农业。镇江所处的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已经处于后工业时代,人们的需求不仅仅满足于对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性的要求,还希望能够从农业生产活动中体验优美的田园风光和传统农耕文化,这就给全市发展融合乡村物质环境、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以及农业自身生产特点的休闲农业提供了广阔空间。目前,全市已经在发展休闲农业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并建成了较具地方特色的典型案例,如句容市茅山镇的得撒石磨豆腐村。该村整体建筑群落包括院落、天井、游廊、胡同、小巷、街道、院门等传统民居建筑元素,体现了江南民居的建筑特色。豆腐村致力于打造自然、古朴、雅致的乡村旅游景点,使游客充分享受到全市地道的乡村风味、江南古镇的韵味,通过特色农产品种养殖、豆腐加工、餐饮住宿、采摘体验等,较好地实现了乡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吸引了沪宁线上大批游客来此休闲度假,品牌具有了较高的知名度和较好的美誉度。要注重发挥休闲农业底板功能,增强内生动力,打造都市后花园。较小农地规模的经营主体需注重发展休闲观光、民宿以及餐饮等供人们休憩、体验为主的项目。较大农地规模的经营主体需注重发展农业文化功能, 融合农业特色,打造鲜明文化印记,以提升休闲农业产业文化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四是康养农业。康养农业,是健康农业与养生农业的结合,将传统的第一产业要素与第三产业要素相融合,以健康为宗旨,以“三农”为载体,以科学养生方法为指导的新业态,本质是为健康长寿服务的农业。康养农业对环境要求很高,必须洁净、绿色、生态、营养、安全、有效,因此要有适合的“六度禀赋”即光照度、土成度、水量度、海拔度、绿化度、配套度(指设施、技术、知识等)。镇江具有发展康养农业的先天优势:自然禀赋优越,温度适宜、水源充足、农产品丰富、森林覆盖率高;市区拥有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等知名高等学府,周边南京、上海等地更是中国高校、研究院等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具有强大科技支撑;拥有3000多年历史文化,养生文化源远流长, 历史上涌现了许多如晋代葛洪、南朝陶弘景等著名的炼丹家、医学家,积淀了丰富的传统医药与养生理论和方法,而悠久的养生文化为全市发展康养农业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条件。经过多年努力, 全市已发展了一批有一定规模、设施较好的养生休闲农业基地。例如,丹徒区辛丰镇的龙山白鹭岛生态休闲区、句容春城镇的句容南山农庄、句容万山红遍农庄等。但是,目前全市专门以健康养老为主要内容的康养农业相对于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而言,仍然存在巨大的供给缺口,可以充分利用本地自然资源和文化传统优势,积极鼓励发展健康农业。五是乡村数字文化。全市拥有建设数字乡村的良好基础,2019年广播、电视、4G网络全市覆盖率100%,有线电视数字化率96.4%,4G用户占移动电话用户比例达79%,固定宽带接入133.31万户。同时,在数字化应用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探索。2020年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5000亿元,智慧物流、跨境电商等得到迅速发展,以上实践为全市数字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示范,展现了数字乡村产业发展的广阔空间。在数字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利用数字技术,通过“数字内容+传播”模式,打造基于乡村文化的“数字创意+产品”“数字平台+文旅”“数字工具+创客”,以乡村空间为载体,乡村文化为内容,数字技术为支撑,乡村创业为手段,衍生乡村数字新产业。董永故乡的孝文化、华山畿的乡村爱情文化、茅山道教的养生文化等,都可以融合在农产品当中,开发出诸如葛根茶等带有文化内涵的农产品,甚至可以开发出以乡村农耕文明为内涵的数字文化产品,提升农业附加值。


来源:202210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