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

2022-03-29 浏览次数:
字号:
分享:

  江苏省金湖县位于苏北水网地区,是个农业县,辖8个镇街、2个农场,以小麦、水稻种植为主。近年来,全县十分重视秸秆禁烧禁抛和综合利用工作,层层建立组织,强化考核,在秸秆综合利用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21年全县小麦种植面积52万亩、水稻种植面积58万亩,秸秆理论产量59.4万吨,可收集量45.18万吨。全年还田97.69万亩,还田利用秸秆41.14万吨,利用率为91.1%;多种形式利用2.79万吨,利用率6.2%,其中,燃料化利用2.32万吨、原料化利用0.47万吨。

  金湖县秸秆利用主要以机械化还田为主,其他形式利用规模不大,秸秆利用途径少,秸秆收集利用企业不多,利用效益低。

  从农民认识上看,随着农民生态意识的提高,他们既不愿意焚烧、污染环境,也不愿意反复还田给种植带来麻烦,增加种植成本。在秸秆还田过程中存在部分农机手为加快收割速度、降低成本,减少铡碎刀片,导致铡碎后的秸秆呈集中条状,旋入地下困难。旱直播(条播)、机插秧也使一些籽种和秧苗种植在秸秆上,影响出苗率和成活率,深翻成本高。农户希望秸秆有专人收集,集中加工利用,但目前金湖县秸秆收集利用市场主体少,商品化程度低,亟待进一步提升。

  从利用途径上看,金湖县多途径利用方式主要集中在秸秆固化、秸秆打包等秸秆能源化利用上,产品单一,全县收集利用规模1万吨企业仅有1家。金湖县春华秸秆合作社将秸秆进行分类加工,齐头水分低的搓绳,齐头水分相对高点的编草帘,乱草水分少的铡碎固化,下脚料等压缩打捆。在该合作社没有废弃的、不被利用的秸秆,不管秸秆乱的还是齐的、干的还是潮的、短的还是长的,都可以分别加工和利用,实现秸秆多途径加工、全利用的目标。

  从利用效益来看,金湖县秸秆收集利用主体直接收益较低,只能维持再生产,接近盈亏点,主要依靠政府补贴,严重影响企业发展积极性。2018年以前,全县秸秆收集加工利用企业8家,现正常运行5家。收集利用主体信心不足,收储草场地面积不够,秸秆原料的收储量难以提高,不能满足秸秆加工利用的需求,企业加工生产成季节性状态,不能连续。秸秆原料收储成本较高,秸秆产品价格低。

  面对新时期新要求,必须拓展秸秆综合利用途径,实现秸秆资源化、商品化,把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与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结合起来。通过秸秆多途径、多层次的合理利用,形成产业化体系,逐步建立秸秆综合利用的长效机制。

  增强意识,提高农民“参与度”。加强宣传发动和典型现身说法,让农民看到秸秆离田带来的好处及效益,如秸秆编织、秸秆基料化等,不断增强农民“变废为宝”和“秸秆商品”意识,转变还田就是利用的观念。充分认识多种形式利用的重要性,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主动挖掘“商品”价值 ,吸引全社会关注和参与,形成种植大户为成员的秸秆专业合作社,把秸秆收集利用当成产业,推进以秸秆利用为切入点的农业生态和生态农业发展,夯实秸秆产业链基础。 

  因地制宜,打通利用最后一公里”。加强农机、农艺技术融合配套,根据土壤情况,以村为单元制定秸秆还田和离田计划,建立秸秆离田提醒指导机制,稳定并逐步提升多种形式利用率。构建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骨干,农民参与,政府推动,市场化运作的秸秆收储体系,引导、支持企业和社会组织组建专业化秸秆收储运销机构,“立体化”秸秆收储运销网络,实现田间收集处理、收购站点及贮存运输等环节的有机衔接。一方面,以规模化企业为龙头、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骨干收储运秸秆,即以规模企业为重点,在方圆30公里内建设若干秸秆收储中心,形成“一点对多源”的多级秸秆收集贮运体系。另一方面,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为纽带,一头联系千家万户,一头连接众多秸秆利用企业,形成“多点对多源”的收储运模式。全县新增秸秆存放点50个、秸秆经纪人50名,全县收储量10万吨以上,秸秆离田率20%以上。

  挖掘潜力,推进秸秆利用“产业化”。目前,金湖县拥有秸秆收储利用企业主体5家,收储能力5万吨,利用能力3万吨,拓展秸秆利用渠道势在必行。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强产学研联合,继续与农科院等科研单位合作,以金湖农丰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宝应电厂等县内及周边地区重点秸秆利用企业为依托,引导市场主体开展技术创新,加大技改投入,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支持,在秸秆能源化、肥料化基础上,发挥产业的裂变、扩散、辐射效应,建立秸秆肥料化、能源化为主,基料化、工业化为辅的秸秆利用体系。年综合利用秸秆10万吨以上,用于编制、造纸等工业化3万吨,秸秆基料化1万吨。多种形式利用1/4以上。改良现有的固化、打包、搓绳、打帘等设备,优化秸秆基料化和饲料化技术工艺,加快现有企业技术改造升级,提高机械化效率,大力推广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积极向广大农户推荐投资少、易操作的户用秸秆利用技术(如秸秆肥料化、基料化),让农户参与秸秆综合利用工作,达到“谁产生,谁利用”的目的,促进秸秆“有去处”,提高秸秆产业化利用规模。

  加大扶持,提升秸秆利用“附加值”。秸秆综合利用,离不开政府引导扶持,在用地用电及税收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为秸秆收集利用提供便利条件。同时,进一步完善奖补机制,着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一方面加强资金对市场的引导力度,不搞一刀切,重点扶持技术含量高、利用规模大、效益高、市场引领力强的秸秆利用项目。另一方面,严格以奖代补政策,建立合理的补贴政策和考核制度,将财政资金补贴项目逐步转向补贴秸秆利用量上,提高资金补贴成效,避免“补设备、不运行”的现象,逐步实现秸秆商品化、利用市场化。引导企业和农民依靠科技创新、运行机制创新,以效益为导向,把与秸秆资源相关的各种副产品组建成相互衔接的生态网络,逐步实现秸秆收储、种植、养殖、产品加工、科技服务各个环节有机衔接,构建生态农业体系,走循环经济道路。通过政府培育、政策引导,激发秸秆离田、加工、利用等各环节市场主体积极性,持续提升秸秆综合利用能力,提高秸秆产业化水平。


来源:202202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