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沈仁芳:时隔43年全国土壤普查再启动,这背后有努力更有坚持
浏览人数: 2022-05-20

近日,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自2022年起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利用四年时间全面查清农用地土壤质量家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在业内被简称为“三普”。时隔43年开启“三普”,这背后离不开多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连续多年的呼吁推动。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所长沈仁芳就是其中一位。他曾于2018年、2021年提交相关建议,呼吁尽早对全国土壤开展“全面体检”。如今,呼吁变为现实,但他依然还在为此奔波忙碌。在此次参加全国人代会前夕,沈仁芳代表还在忙着梳理土壤“三普”的解读。而这样的忙碌还将持续下去。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更是国家粮食安全和百姓“米袋子”的基础。沈仁芳代表表示,土壤普查是针对所有的土壤进行采样,并进行诊断,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对土壤本身进行全面的"体检"。我国先后于1958年和1979年开展了两次全国土壤普查,为解决我国吃饱饭问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深耕土壤领域近40年,沈仁芳十分清楚土壤健康对粮食安全、人民健康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二普’已经过去40多年了,我国耕地利用方式发生巨变,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土壤性质剖面性状也发生很大变化,所以当时想推动这方面的工作,从根本上把土壤的‘家底’摸清楚。”沈仁芳代表表示,其实这项工作此前很多人一直在推动,比如全国政协常委周健民,全国人大代表李爱青、秦光蔚等都曾建议尽快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据悉,自2010年以来,南京土壤所多次向全国人大、全国政协提交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的建议。

过去四年,沈仁芳代表的履职脚步没有停歇,一有时间就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此外,他还跟随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就农用地和建设用地污染防治、土地综合利用、土壤取样监测等情况进行实地检查。

脚下有泥土,才能真切感受到目前的土壤状况。比如,沈仁芳代表在调研中了解到,当前,我国城镇化加速占用优质耕地,化肥、农药、农膜使用量位居全球第一,集约化高投入的蔬菜和果树种植面积增加6.7倍,土壤养分严重富集,主要农田土壤pH值平均下降0.5个单位,新污染物风险增加,生态服务功能显著下降。对此,沈仁芳代表此前建议组建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委员会,设置第三次土壤普查国家专项,建立全国土壤普查和监控的工作机制与体制,统筹社会资源,建立创新体系,强化数字信息与智能技术应用等。

记者注意到,国务院此次印发的《通知》中明确提到,为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领导小组,负责普查组织实施中重大问题的研究和决策;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成立普查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负责本地区普查工作的组织和实施;此外,各地还要加强专家技术指导、专业技术人员配置、普查队伍培训,确保土壤普查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这其中就吸纳了沈仁芳代表等人的建议。

按照“三普”计划,2022年,完成工作方案编制、技术规程制定、工作平台构建、外业采样点规划布设、普查试点,开展培训和宣传等工作,启动并完成全国盐碱地普查。

在沈仁芳代表看来,给土壤做“全面体检”是一项细致的技术活。“体检”中,土壤取样又非常关键。“这些都非常有讲究,前期需要做好培训等工作。”接到开展“三普”的通知后,沈仁芳代表和同事就马不停歇地开始做相关工作,其中就包括修改完善“三普”试点工作方案。

“有土壤普查和国土调查的经验成果作基础,有科教研机构和农技推广工作队伍作支撑,有信息技术和智能设备的广泛应用作助力,还有资金保障,大家有信心做好‘三普’工作。”沈仁芳代表说。据悉,“三普”将在2025年完成,计划建成土壤普查数据库与样品库,形成全国耕地质量报告和全国土壤利用适宜性评价报告。

来源:江苏人大发布微信公众号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