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效特色农业比较优势及发展重点
浏览人数: 2022-05-31

  2022年江苏省委一号文件提出,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因地制宜发展蔬菜、园艺等特色产业。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江苏特色农产品新产品、新品牌、新品种等大量涌现。

  江苏高效特色农业产业类型和发展模式

  从类型来看,一是以部分小众为代表的特粮特经作物,主要依托农业科技资源培育出适宜不同产区生长、满足地区居民多元化食用偏好的地方品种,在合理轮作套种模式和高效栽培技术上形成独特发展优势。二是依托省农业科教资源、技术力量及规模设施农业优势形成的特色精品蔬菜,如部分水生蔬菜(茭白、水芹)、地方特色蔬菜(西蓝花)。三是以“河蟹经济”为代表的特色水产,凭借地理区位、产品质量和品牌优势,不断提升品牌知名度,扩大销售区域,带动产业发展壮大,如阳澄湖大闸蟹、盱眙小龙虾。四是具有广泛美誉度和发展历史的“苏”字号品牌畜产品,依托生产规模、现代化装备、产业化龙头企业和老字号品牌影响力,借城乡消费结构升级对优质绿色畜产品市场需求增加的东风,巩固和发展一批特色畜牧产业,如南京盐水鸭、高邮鸭蛋、苏淮猪、扬州鹅等。五是由科技推动和需求带动双作用下形成的特色经济林果产业,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后,人们对水果园艺产品需求强劲,形成品种齐全、功能多样、高效高值的特色经济园艺林果产业,如葡萄、草莓、银杏等。

  从实践来看,江苏特色农业发展路径一般遵循以下四种模式:一是依托当地独特自然资源形成的传统优质名牌农产品,如阳山水蜜桃、阳澄湖大闸蟹,属于“得天独厚”型。二是在发展传统农业过程中强化科技要素运用,通过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形成乡村特色产业,如句容葡萄、草莓等,属于“浴火重生”型。三是由龙头企业带动地方农业规模化发展,延长产业链,形成产业链条完备的区域特色产业体系,如盐城银保集团带动菊花产业发展、灌南食用菌产业群,属于“无中生有”型。四是依托区域特定消费市场、满足消费需求发展起来的特色产业,如盱眙龙虾、南京盐水鸭等,属于“力拔头筹”型。

  江苏高效特色农业面临形势及比较优势

  新发展阶段,江苏乡村特色产业的定位和发展要在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下,找准区域比较优势,形成错位竞争、功能互补发展路径,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优化乡村产业布局和统筹发展。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格局下的区域农业分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发展格局下,江浙沪皖三省一市互联互动明显加快,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加速,区域农产品市场加快协同整合。《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引导产业合理布局,支持苏北、浙西南、皖北和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重点发展现代农业、文化旅游、大健康、医药产业、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及配套产业。充分发挥皖北、苏北粮食主产区综合优势,实施现代农业提升工程,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地理标志农产品产生于特定地域,产品品质特征主要取决于该特定地域的自然生态环境、历史人文因素及特定生产方式,并以地域名称冠名的特有农产品,是一方水土的特定产物,是重要的乡村特色产业组成,具有典型的区域性特征,其产业类型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产业发展阶段和区域资源禀赋特点。通过对长三角三省一市农产品地理标志进行统计梳理,总体呈现以下特征。第一,从总量上来看,浙江以130个地标产品位居第一,江苏122个位居第二。第二,从结构上来看,特色经济林果已成为地理标志农产品的主要来源,浙江、上海、安徽特色经济林果占比均以接近或超过60%。第三,江苏地标产品结构较为均衡,在粮油、蔬菜、特色水产和地方畜牧产品等产业上均在数量上领先其他二省一市,但在特色经济林果方面明显不足。这一方面说明江苏的乡村特色产业更加注重基础食物(粮菜肉)的生产功能,林果经济和休闲农产品的特色尚不鲜明。另一方面说明,当前乡村产业发展已经迈入新的发展阶段,生产要素组合和资源配置方式发生新的变化,山水资源、生态环境、文化遗产等已经成为新时期培植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新优势的关键要素。

  农产品供需矛盾转换下的产业结构深化调整。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直接缩影,随着人们食物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江苏农业产业结构已然发生了重大变革,突出表现为以下三点:一是粮食产业基础更加牢靠。粮食播种面积占比上升至72.3%,粮油菜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由92.62%上升至97.44%,近几年逐渐趋于稳定。农业科技水平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水平不断巩固提升。二是经济作物、富民产业得到迅速发展。人们的菜篮子、果盘子更加丰富多彩,富民增收产业已成为推动区域乡村振兴、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产业。三是农业高质量发展成为时代主旋律。农产品供需市场由供给约束转换为需求约束,供需矛盾发生根本性转移,农产品供给由数量型向质量与数量并重转变。

  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下江苏乡村特色产业比较优势。发挥比较优势的作用建立在完善的市场体系基础上,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下,区域之间逐步实现基础设施、商品市场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物流体系、市场网络日益完备,这将更加有利于各地依托自身资源禀赋条件参加农业生产分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通过将长三角三省一市国土面积结构、人口、城镇化率、农业生产结构等农业资源禀赋条件进行对比可以发现,江苏在生产条件、消费市场、发展动力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一是平原优势。全省土地面积10.7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1.12%。土地资源以平原为主,主要由苏北平原、黄淮平原、江淮平原、滨海平原、长江三角洲平原组成。平原面积为7139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6%,是浙江省的四倍。土地资源自然属性好,全省平原大都土层深厚,肥力中上,适合耕作业发展。二是农业资源优势。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生态类型多样,素有“鱼米之乡”美誉,是我国南方最大的粳稻生产省份,杂粮杂豆等特色粮经作物遍布全省,园艺蔬菜为全省第一大经济作物,地方畜禽种质资源丰富,拥有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品种30个。三是水资源优势。地处江、淮、沂沭泗流域下游,河湖众多,多年平均本地水资源322亿立方米,过境水9492亿立方米,灌溉条件较好。四是消费市场优势。江苏常住人口8474.8万人,较浙江和上海人口总和还多530万人,比安徽多2300万人,全省人口增量居全国各省市区第三。城镇化率仅次于上海,达到73.4%,城镇常住人口6223.9万人,超过浙江和上海城镇人口总和。江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47498元,随着城镇化率的继续提高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持续增加,势必将为乡村特色农产品提供更大的市场空间。五是生产者优势。江苏乡村户数1405.6万户,常住人口2250.9万人,两项均超过浙江和上海总和。2021年,江苏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791元,仅有浙江的76%、上海的69.5%。庞大的乡村人口群体和增收致富动力为江苏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六是科技优势。江苏农业科教资源丰富,拥有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江苏大学、农业农村部南京农机化研究所等高校科研机构,区域性农科所遍及全省,同时拥有国家农创园和农高区两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平台,为乡村产业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

  新时期江苏高效特色农业发展重点

  发展好江苏高效特色农业,既要立足长远,做好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又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做好高质量发展文章。

  依托水土资源优势做好“存量”文章。江苏最大的资源是平原和水资源,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水土资源优势做精做强特色粮菜产业,通过适度规模经营和资源集聚,达到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的最优选择。另一方面,利用好宝贵耕地资源和丰富水资源发展好本地特色林果经济和水产经济,立足特色资源,依靠科技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融合农文旅,贯通产销加,推动江苏乡村特色产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依托发展梯次优势做好“结构”文章。江苏南、中、北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发展阶段存在较大差异,消费群体和产品供应市场总体呈现“北产南销”特征,这就要求对产业布局和产品种类进行结构性设计。根据苏南、苏中、苏北资源禀赋特点进行乡村特色产业的总体谋划,苏南主要在完成优质专用粮食生产任务的同时,依托市场和农业资源优势,着重发展和培育优质果、茶、水产等消费结构升级类和功能拓展类的乡村特色产业,主要满足本地和浙、沪等地的消费需求。苏中主要在完成优质专用粮食生产任务的同时,依托水网密集、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良好的资源优势,重点发展优质水产、特色水禽、地产果蔬类乡村特色产业,满足本地和其他区域的消费需求。苏北地区重点完成优质专用粮食生产任务,同时依托平原和土地连片规模经营的优势,着重发展精品果蔬和地方畜牧产业集群,满足省内外“米袋子”和区域“菜篮子”“果盘子”“肉案子”“奶瓶子”的消费需要。

  依托科技优势做好“质量”文章。首先,明确政府在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科技投入中的主体地位,发挥政府在科技规划引领和宏观调控中的主导作用,加大财政资金在农业战略性产业、基础性研究和科技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科技投入。其次,发挥市场在应用性科技研发、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先进设备制造、商业模式业态打造等方面的产业化作用,引导各类农业产业主体加大农业科技投入,鼓励多种形式的科技合作和联合体打造,让参与合作的主体共享科技发展红利。第三,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要齐抓共管、一体同构,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同时还要围绕产业链和创新链,提升科技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树立“即需即创、即创即用、边创边用、自创自用”的产业科技发展新理念,构建以产业为主线、以产品为单元、以生产为起点、以消费为终点的新型研发模式,建立以价值为导向的利益惠享机制、自下而上的产业科技需求信息实时反馈机制,实现技术用户需求即时获取、先进适用科技成果点对点即时供给、产业问题及时解决。


来源:202204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