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上生态养羊路,启东农民收获好“钱”景 |
||
|
||
“育肥精养”模式,时下已成山羊养殖业流行趋势。不过,启东市王鲍镇久西村年存栏量超1000只的 “三泰山羊家庭农场”却以“草当家”“慢生长”“高效益”而出名。 “不求羊‘大’求羊‘好’。”6月9日,56岁的农场主顾洪兵道出了羊场另辟蹊径走出“钱”景光明致富路的奥秘。他介绍,传承本土山羊品种,并坚守“生态养羊”高地,则能满足消费者“买好吃羊肉”的市场需求。所谓“生态养羊”,指的是顾洪兵以他独有的“饲料综合发酵技术”,辅以“羊粪换草料”,一举“吃”光了附近两个农业基地原本大伤脑筋的芦笋老茎和葡萄园杂草,还消化了众多农户的油菜籽壳、菌菇老根,实现了羊场零污染、低成本、高品质的良性循环发展。 说到这条生态养羊路,还要回到6年前。启东本土山羊规格较小、生长也较为缓慢,饲养10个月以上的单只重一般也仅有七八十斤,却因肉质鲜美而倍受长江口区域城乡消费者喜爱。6年前,原本开服装厂的顾洪兵看好此前景,果断转行当“羊倌”。不过,他刚刚转行便出师不利:草料喂食,草从何来?种植牧草,地从何来? 面对困境,顾洪兵不信邪,苦苦寻觅解决办法。他从附近两家芦笋与葡萄基地丢弃的芦笋老茎和鲜嫩杂草中找到答案,双方随之达成“以羊粪换草料”共识。不久,他又尝试将周边农户浪费的油菜籽壳和菌菇废弃根茎粉碎喂羊,收效也不错。 不过,单纯草料喂羊难长膘、多病患,盲目添加精料又成本高、品质差。为寻求突破口,顾洪兵请来了吉林农业大学一位退休教授。经再三比对实践,该教授最终研发出了针对山羊不同生长阶段的差异化“综合发酵饲料”,其核心亮点为青、粗、精饲料科学配比发酵后的高适应性、高营养率和高吸收率。 掌握了这一独到的饲料发酵技术,羊场再无粗放喂料、随意投食,所有的草料、配料都历经粉碎、配比、搅拌、发酵变成秘制饲料。为此,羊场日均运进消化3000多斤芦笋老茎和新鲜草料,全年还开发利用了8万多斤的油菜籽壳、大豆豆秸、菌菇废料等农业下脚料。“一进一出”中,避免了污染、保护了环境,还实现了羊场生态养殖和低成本条件下的可持续发展。 在此过程中,顾洪兵认准与传承本土山羊品种,坚持自繁自养,追求“慢生长”“一年生”,山羊品种越来越纯、肉质越来越优。6年来,羊场的羊崽成活率由30%猛增到90%以上;存栏规模由不足百只拓展到1000多只,其中能繁母羊就占三成;出栏的商品羊去年达到创纪录的600多只。这些年里,他的优质山羊投放到市场常常“一羊难求”,获得的效益远超同等规模追求“快生长”的同行。 采访结束时,顾洪兵还提供了一个识别商品山羊是否“生态”的小妙招:“看羊下颌门牙,凡饲养周期1年左右的生态羊,门牙已由细牙换成了板牙。反之,若体型较大的山羊,则必为养殖仅六七个月的精养羊。”
来源:交汇点
|
2025年5月13日 星期二 农历四月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