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农业的常州发展路径
浏览人数: 2022-08-31

  江苏省常州市作为全国首批整体推进型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全市推动信息化与农业的嫁接融合,通过大力实施智慧农业提速行动、数字乡村发展战略,以互联网思维谋划农业、以互联网技术改造农村、以互联网手段致富农民,加快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全产业、全链条覆盖应用。

  发展成效

  智能化生产。常州市通过大力支持设施农业智能监测控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促进信息技术和农业技术有机结合,加快了全市农业转型升级,提升现代农业水平,农业各领域物联网技术应用步伐明显加快,一批好经验、好技术、好模式不断涌现,全市规模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面积占比达25%以上。畜牧方面,通过实施国家级数字农业试点项目实现了生猪养殖数字化平台软、硬件整合,打通了“信息孤岛”,解决当前我国生猪养殖中猪舍环境缺乏有效及时的监测和控制手段等七个方面对数字物联网技术的需求。渔业方面,金坛数字化渔场建成集数字化、智能化为一体的数字化综合管理平台,以“数字渔业、绿色发展、产业标杆”为目标,实现河蟹养殖投饲、增氧、水质监测调控、起捕、清淤等阶段的机械化和智能化,在全国引领河蟹生产全程机械化和智能化。农机方面,立足“智慧互联”,常州市积极推进农机提档升级。武进区成功打造全市首个智慧农机指挥平台,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定位导航、生产监控、安全报警、指挥调度、面积统计、质量核查、数据分析和信息管理等精细化农机管理。

  数字化经营。常州市对授权的电商特产馆及农产品电商产业园建设进行大力扶持,让更多的农产品企业参与农产品电子商务活动,支持电商平台打造品牌地方特色馆,鼓励农业企业做大做强有市场影响力的自建平台和微商城,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促销活动促进名特优品牌的推广和农产品的品质升级。全年农业电子商务交易额超55亿元。

  精准化管理。常州市自2019年起,建设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等政务管理系统,推进农业管理精准化。组织梳理农业农村局现有业务系统信息资源,结合农业农村部和各地方信息资源标准规范体系,制定符合常州农业农村大数据整体规划的《常州市农业大数据平台基础数据元和代码集标准》《常州市农业大数据平台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标准》。建成农业信息资源共享交互平台,通过平台数据交换实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畜禽养殖、畜禽屠宰、无害化集中处理、三资三化系统等系统数据整合与对接。

  便捷化服务。全市共建成559个村级益农信息社和4个中心站建设,实现全市涉农行政村益农信息社全覆盖,在全省率先完成项目建设和验收工作。各地通过益农信息社开展结合自身特色展公益、便民、电商和培训服务,取得初步成效。截至2021年11月底,全市依托益农信息社累计开展便民服务123.2028万人次,开展12316电话咨询服务10.6092万人次,发送12316短信167.2765万条,实现电子商务成交额14730万元,开展技术培训3万人次。

  存在问题

  规模设施农业物联网应用占比不高。物联网技术推广应用政策引导不够,受限于物联网设备成本偏高,全市物联网技术应用主体偏少,发展较为缓慢。

  农产品网上销售额增速不快。常州市农业产业规模相对较小,农产品出村进城存在冷链物流等短板,农业生产主体利用网络销售农产品的意识不足。

  益农信息社长效运行存在问题。益农信息社发挥实际成效还不够大,有的地方由于基层减负,益农信息社建设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信息技术人才缺乏。目前常州市发展智慧农业所需的信息管理人才比较缺乏,农民的信息技术掌握程度有待提高。

  提升路径

  着力开展大数据平台应用建设。挖掘农业大数据商用、政用、民用价值,生产服务政府、服务市场、服务公众的农业大数据产品,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建设统一的农业政务管理系统,集成涉农项目一体化管理平台、农村集体资产监管平台、农产品质量监管追溯平台、长江流域禁捕退捕平台等高效运行,探索“互联网+”高标准农田在线监管、实施农机化管理“一张网”、建设绿色农资经营服务平台。鼓励开展以生猪、家禽、螃蟹、青虾等特色品种为重点的单品种全产业链大数据综合应用试点,加快生产环节数字化赋能,推进农业全产业链智能化建设。围绕优质稻米、花卉苗木、特种水产、精品茶果、规模畜禽、休闲观光等优势产业、特色产业推进全产业链数字技术应用,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管控水平,推进智慧农业新技术装备研发。

  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智能化建设。依托十大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全市智慧农业技术发展先行区、产业集聚区和企业孵化区。重点发展智能畜禽、智能渔业、智能园艺等,信息技术覆盖面积达50%以上。做优做强农业经营新业态,大力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引导优势特色产业与农产品电子商务融合发展,建设网销农产品集中产区和产业带。培育一批常州特色农产品网络品牌,以品牌化引领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和产业化经营,提高特色农产品辨识度、知名度和美誉度。完善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鼓励电商企业、农业企业、区县政府开展合作,建立农产品电商孵化基地、产业园等服务机构,提升农产品商品化服务能力,推进智慧冷链体系建设。

  拓展惠农便民服务信息化。推进信息服务工程,以559个益农信息社为重点构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实现农业农村信息工作进村入户。推进网络应用技能培训,推动农业部门、教学科研机构、农业信息化企业等联合在乡村振兴课堂、农业园区等地共建教学实训基地。持续开展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让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成为新农活,全面提升农民运用手机上网发展生产、便利生活和增收致富能力。

  强化组织与保障措施。结合本地区实际,将智慧农业发展理念融入农业农村工作全过程,制定出台具体实施方案,逐级分解任务,明确责任进度,确保智慧农业发展取得预期成效。强化政策支持,加大智慧农业发展投入力度,各辖市区和市级设立专项资金扶持智慧农业建设,对产业发展、生产经营、管理决策和服务应用等智慧农业相关领域进行扶持。重点支持各级农业部门开展农业智能化设备推广应用、智慧冷链体系建设,支持农产品电商集聚区、产业园建设,对农产品网上营销以奖代补,开展信息进村入户提升,确保益农信息社运营经费。强化科技支撑,加大与产学研单位合作力度,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农业农村发展的深度融合。强化考核评价,建立以“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指标为导向的责任主体考核方式,把智慧农业工作纳入全市乡村振兴战略考核指标体系。


来源:202207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