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农业农村厅 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江苏省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乡村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

2023-11-02 浏览次数:
字号:
分享:

徐州、盐城、淮安、宿迁市农业农村局、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现将《江苏省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乡村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江苏省农业农村厅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3年10月31日


江苏省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乡村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高质量建设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的意见》,加快推进黄河故道地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紧扣生态保护与富民增收目标,挖掘黄河故道特色资源优势,着力增强综合生产能力,做强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全力打造功能布局合理、资源利用高效、产业链条完整、竞争优势明显的现代农业产业聚集带,将黄河故道打造成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廊道、富民廊道、幸福廊道。

(二)基本原则

统筹谋划、协同发展。坚持系统思维,建立省级统筹、市级协同、以县为主的统分结合、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整体谋划黄河故道特色资源保护利用、乡村产业规划布局、产业链条联构共建,广泛调动各方力量,共筑黄河故道乡村产业生态富民廊道。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把黄河故道特色生态资源作为廊道沿线发展的根本和优势,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多样原则,推广应用生态绿色低碳技术与成果,促进廊道乡村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实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品牌引领、融合发展。坚持市场主导,立足粮油主导产业,高效园艺与种养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产品电子商务、休闲农业等现代农业服务业,整体提升产业化发展水平,打造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特色乡村产业品牌,实现高质量发展。

富民导向、联动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强村富民目标,着力构建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产业链、价值链与利益链同构,激发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激励创新创业、抱团联动发展,切实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三)发展目标

围绕将黄河故道打造成为生态富民廊道的总目标,大力建设黄河故道片区优质粮食重要生产基地、绿色果蔬主供基地,加快推进故道沿线特色产业集群集聚,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乡村产业示范带。到2025年,作物产能持续提升,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不断增长,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显著提高。稻米、果蔬全产业链初步建成,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载体建设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休闲农业精品线基本构建,农业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

二、重点工程

(一)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工程

1.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坚决扛稳故道沿线粮食安全政治责任,不断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单产水平,切实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推进农田灌排沟渠及配套设施建设,确保“旱能灌、涝能排”。到2025年,农田灌溉保证率达到80%。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以高产稳产、旱涝保收、生态优良“吨粮田”为标准,加快推进已建高标准农田的改造提升。推进土壤质量提升,兼顾土壤保育与土地产出能力提升,系统开展土壤质量提升工程。到2025年,实现廊道沿线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能建尽建。

2.打造优质粮食产业集群。以“稳产能、调结构、转方式”为主攻方向,围绕优质稻谷、专用小麦等主导产业,优化粮食品种布局,筛选推广高产、优质、抗逆水稻品种和中强筋、强筋专用小麦品种,打造黄河故道稻麦产业集群,不断提升价值链,提高种粮收益。到2025年,创建部省粮食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片150个。

3.发展绿色蔬菜产业。以绿色蔬菜保供基地建设为抓手,以“菜篮子”工程蔬菜基地、蔬菜标准园为重点,推进棚室反季节蔬菜发展,优化蔬菜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构建品种互补、档期合理、区域协调的供应格局,大力发展徐州根茎类、葱蒜类蔬菜,淮安设施茄果类蔬菜,盐城块根块茎类蔬菜、甘蓝类蔬菜,宿迁设施茄果类蔬菜、食用菌,开展蔬菜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实施全产业链开发,推进现代化标准化蔬菜基地建设。到2025年,建设绿色蔬菜保供基地25万亩以上。

(二)特色产业提质工程

4.提升精品林果产业。立足黄河故道生态环境独特、种植制度多元等特点,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不断优化种植布局和品种结构,以优质果品标准园建设为抓手,打造集中连片、特色鲜明的黄河故道沿线苹果、梨、桃、葡萄、西甜瓜等精品林果规模化生产基地。

5.做优特粮特经产业。发挥黄河故道片区特殊地理优势,选择适应黄河故道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条件的特色粮经作物品种,因地制宜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大力推进花生、酿造原粮、鲜食玉米、山芋等特粮特经产业发展,进一步实现特粮特经产业发展的专用化、优质化和品牌化。

6.发展生态渔业。推进黄河故道沿线河蟹、三白(白鱼、白虾、银鱼)、小龙虾等水产生态健康养殖,实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推进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促进养殖尾水达标排放或循环利用。到2025年,黄河故道沿线地区规模以上养殖池塘基本完成标准化改造。

(三)农产品加工业提速工程

7.推动农产品加工增值。发挥黄河故道沿线绿色生态农副产品丰富的优势,推动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和预制菜产业园,加速初级农产品向食用农产品加工品转化。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与上下游各类主体组建产业联盟或产业联合体,带动农户参与产业基地建设,建设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原料基地。支持建立农产品加工副产物收集、运输和处理渠道,推进加工副产物循环、全值、梯次利用。

8.积极发展农产品初加工。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中小农业企业发展冷藏保鲜、原料处理、杀菌、储藏、分级、包装等延时类初加工,干制、腌制、熟制、分级分割、速冻等食品类初加工,以及非食用类农产品整理、粉碎、编织等初加工。鼓励加工企业到镇村设立加工车间、建设加工设施,开展优质大米、面粉粉条等初级产品加工,减少运输损耗,增加产值收益,把加工增值部分更多留在镇村。

9.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引导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加工业,开发营养均衡、养生保健的加工食品,物美质优、差异竞争的非食用加工产品,承载文化、内涵丰富的文创产品,提升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空间。适度发展速冻面食、烘烤、方便食品等精深产品加工,支持开展牛排、香肠、罐头、酿造等精深产品加工,鼓励开发牛蒡、首乌、菊花、杜仲等药食同源产品。

(四)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工程

10.提升休闲农业发展质量。立足“江苏生态大廊道”发展定位,以特色农业为基础,建设“一线多景、一线多韵、农旅交互、文脉融合”的黄河故道特色农旅线、休闲农业精品区。支持改造提升观光采摘、休闲垂钓等传统业态,支持推广地方美食和特色农产品,不断拓展加工参与、制作体验等服务。大力培育桃花源、梨花语、菜集奥莱、蝴蝶兰大世界、古黄河生态民俗园等集农业生产、观光体验、农事科普、休闲康养于一体的休闲农业精品点,鼓励黄河故道地区统一开展特色休闲农业品牌标识展示宣传,支持沿线地区联合举办各类休闲农业宣传推介活动。

11.加快农产品电商发展。大力发展直播电商、社区团购等农产品电子商务新模式,鼓励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电商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升农产品知名度。支持县域发展区域性农产品产销直供载体,在农产品产地和集聚区建设农副产品直播电商基地、助农直播间等,培育入田头、接地气的“乡土主播”,为本地农产品打开销路、打响市场。到2025年,黄河故道沿线农产品网络销售额年均增幅超过10%。

12.推动农业生产服务业发展。按照由点及面、形成体系、规模服务的思路,构建故道沿线专业化、全链条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体系。发挥农业龙头企业、供销合作社等带动作用,围绕产业和产品,以资金、技术、服务等要素为纽带,打造一体化服务组织体系。利用数字技术,发展农业生产“云服务”,积极拓展农业市场信息、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品牌及营销等服务功能。建设一批“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面向小农户开展托管式、订单式、一站式农业生产性服务。鼓励成立新型农业服务主体联盟,协同精准开展社会化服务。

(五)科技装备提档工程

13.强化科技推广。积极整合现有科技创新资源,引进省内外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加强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以及本地科研院所等科研单位的协作,探索建立产业研究院、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平台,围绕故道沿线产业特色和科技需求,开展品种选育、节水灌溉、土壤提质、健康养殖、生物科技等关键技术攻关。支持沿线农业科技转化示范基地建设,有条件的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基地,开展适合本地区种子种苗、生产技术模式等试验示范和集成推广。

14.提升农业装备水平。大力推进水稻、小麦等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农机装备智能化绿色化,积极发展特经特粮专用机械装备。全面推进设施农业提档升级,加强水肥一体化、喷滴灌等技术及设备在果蔬产业的应用。提升养殖生产关键环节全程机械化和养殖废弃物处理机械化水平。支持县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示范社以及农业园区、加工集中区和外向型园区,分区分片、合理集中建设通风贮藏库、机械冷库、气调贮藏库、预冷及配套设施设备和产地冷链集配中心等,探索发展共享式“田头小站”等移动冷库。

15.加快农业数字化转型。突出现代农业园区、规模种养基地、农业龙头企业等载体主体,加快推动数字技术、信息装备在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各环节全链条的广泛应用,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水平。到2025年,打造一批数字化创新引领的智慧农业园区、智能化水平先进的数字化农场(牧场、渔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推进特色产业链数字化建设。

(六)质量品牌提优工程

16.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深入实施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提升行动,构建黄河故道沿线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以产品为主线、全程质量控制为核心,健全产业链条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支持符合条件的经营主体开展农业标准化试点示范,打造以质量提升为导向的全产业链标准化基地。引导生产经营主体按标生产,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促进生产、加工、流通、消费链式发展。到2025年,黄河故道沿线“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到75%以上。

17.培育农业品牌精品。深入推进“品牌强农 营销富民”工程,以提升品牌核心竞争力和打造农业品牌精品为目标,支持黄河故道沿线各地实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创新品牌赋能方式,提升管理服务能力,加强品牌营销推广,建立以区域公用品牌为依托、优势企业品牌为支撑、优质产品品牌为核心的农业品牌体系,共同打造一批知名度、美誉度和消费忠诚度高的故道沿线农业品牌精品。

(七)经营主体培育工程

18.鼓励农村创业。鼓励返乡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军人等创业创新重点人群,结合自身、故道沿线资源特色及市场需求,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依托故道沿线现有农业产业平台主体,创建资源要素集聚、服务功能完善的创业园区和孵化实训基地。强化创业指导,利用专业科研人员、企业家、创业带头人等各方面人才,多形式提供创业指导服务。

19.加强主体培育。加强国家、省、市、县四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梯度培育,着力提高龙头企业创新发展、绿色发展、融合发展、品牌发展和引领发展等能力。加强示范家庭农场培育,提升家庭农场生产经营能力,发挥引导带动作用。推进合作社内部管理规范化,加大示范社培育力度,鼓励多种方式发展联合社。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培育壮大一批龙头企业牵头、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广大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到2025年,新增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0家,省级以上示范社50家,省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30家。

(八)产业发展平台载体建设工程

20.招引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围绕培育壮大黄河故道沿线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对内培大育强、对外招大引强,积极探索农业重点领域投融资新机制新模式,加大项目和投资招引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工商资本投入,推动重大项目加快落地。

21.建设农业产业强镇。发挥好沿线乡镇上联城市、下接乡村的纽带作用,聚焦主导产业,聚集资源要素,强化创新引领,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培育建设打造一批产业链条较长、业态类型丰富、创业创新活跃、联农带农紧密的农业产业强镇,力争创建国家农业产业强镇5家以上。

22.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实施黄河故道沿线农业产业园区创建行动,引导政策集成、要素集聚、企业集中、功能集合,推动农业园区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生态化、融合化建设,支持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省级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建设。

三、组织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黄河故道沿线各地要强化属地责任,一手抓生态保护、一手抓产业富民,根据本行动计划和各地制定的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建设规划,细化年度重点任务,逐项推进实施。要加强省市联动、部门协同,做好产业发展重大事项的协调服务和跟踪推进。

(二)强化政策扶持。建立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乡村产业发展项目储备库,统筹利用财政涉农资金,撬动社会资本加大投入,集中力量支持乡村产业发展中的短板弱项。引导金融机构开发专属产品和服务,提高黄河故道产业带融资便利性。支持农险机构开发黄河故道农民收入综合保险、果蔬综合保险等保险试点工作,有效降低种地农户生产经营风险。全面落实设施农业用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和农产品初加工业用电、农业服务业执行农业生产用电价格等政策,对黄河故道沿线纳入省生态空间管控区范围的落实好生态补偿政策。

(三)优化发展氛围。深入总结、示范推广黄河故道沿线乡村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典型案例,加大对发展模式、载体平台、联结机制的宣传力度,搭建展示窗口和平台,推动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营造政策扶持、各方支持、社会参与的良好氛围。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