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江苏特色的农业社会化服务
浏览人数: 2023-02-28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江苏是经济大省,也是农业大省,建设农业强省是贯彻落实中央部署展现担当作为的必然要求。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积极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江苏路径”,将为推进农业强省建设、加快农业现代化提供有效的保障和支撑。

  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早在198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就指出,当前各项生产的产前产后的社会化服务,诸如供销、加工、贮藏、运输、技术、信息、信贷等各方面的服务,已逐渐成为广大农业生产者的迫切需要。40年来,随着农业生产分工分业进程的不断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丰富完善。21世纪以来多个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更是提出“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新要求,这个要求也明确写入了国家《“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新阶段,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是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关键举措。粮稳天下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始终把解决好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江苏是粮食大省,2022年全年粮食总产达到753.8亿斤,产量连续9年保持在700亿斤以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重大。当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盛行,抬高了农业生产成本,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比较效益越来越低,导致农业生产主体积极性不高,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压力越来越大。综合分析来看,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已成为降成本、增效益、保供给、固安全的关键举措。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集中采购生产资料,可以降低生产成本;统一开展规模化机械作业,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集成应用先进技术,开展标准化生产,可以提升农产品品质和产量,实现优质优价;还可以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宣传党的“三农”政策,稳定农业生产经营者预期,防止农地非农化和耕地非粮化现象发生,夯实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保障基础。

  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是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必由之路。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情,全国小农户数量约占各类农业经营户总数的98%,经营耕地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的七成。江苏现有耕地6127.7万亩,人均耕地约为0.72亩,土地流转率虽已超过60%,但大量的小农经营将长期存在。将广大的小农户快速纳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把一家一户干不了、干不好、干起来不划算的生产经营环节集中起来,逐步推进农业生产过程的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以服务的规模化实现较大规模经营,进而推进农业现代化。近年来,江苏农业社会化服务在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中取得了明显成效,2021年全省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达到6942万亩次,同比增长8.2%,发展势头强劲。

  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是促进现代农业技术和装备进入农业农村的快速通道。江苏农业科教资源丰富,农业科技创新能力长期位居全国前列,2021年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9%,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但是,与欧美等发达国家与地区相比,与建设农业强省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相比,全省农业科技创新优势在转换为产业发展优势过程中,依然面临农业科技和装备供需信息难匹配、供需渠道不通畅、供需机制有堵点等突出问题。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可以有效整合农业科技、装备等服务资源,精准对接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实际需求,将先进适用的品种、技术、装备、模式等现代生产要素精准高效“进村入户”,加快推进“技术换人”“装备换人”,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广大小农户实现更高效率的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切实让江苏的农业成为有奔头的幸福产业,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投身现代农业,协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客观需要。在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上,江苏需要解决的问题更为迫切。江苏经济发达,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土地流转比例高,农民老龄化、兼业化程度也比较高,未来“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日益突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不发达的问题亟待解决。当前,全省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农业服务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家庭农场、服务专业户以及专业(技术)协会等各类主体达到6.8万个,服务营业收入实现逐年增长。全省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经营收入2021年达到144亿元,单个主体平均收入超过20万元,虽然增速较快,但规模偏小,竞争力不强,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服务品牌仍需加快培育。

  江苏农业社会化服务已有较好的实践基础

  近年来,按照中央要求,江苏立足不同产业、不同环节、不同主体的生产需要,大力发展多层次多类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积极引导和鼓励服务主体创新服务模式和组织形式,探索具有江苏特色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方式,有效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广大农户的多样化服务需求,取得了较好成效,形成了五种代表性的服务模式。

  以推广体系改革为重点的区域农业服务中心模式。针对传统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中布局分散、力量薄弱、人员年龄老化和知识结构单一等痛点堵点,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县海安市通过整合资源,创新农技推广服务体制,组建区域农业服务中心,以“微改革”撬动“大服务”,积极提供农业生产主体急需的专业化、社会化、标准化的农业技术服务。一是聚焦主导产业布局。重点围绕“一根丝、一条鱼、一只蛋、一滴油、一粒米”海安“五个一”农业优势主导产业,分设里下河、西南、高新区、开发区、东部五大区域农业服务中心,每个中心服务2-3个区镇街道。服务中心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特征、服务半径及产业发展需要,按照“一区域一特色”进行科学布局,释放农业科技服务管理效能。二是拓展服务领域。服务中心多形式组织开展各类技术培训、技术宣传、监测调查和试验示范,服务内容覆盖区域内作物栽培、植保与农药管理、耕地保护、种子管理以及农机、蚕桑、蔬菜水果、水产等多个领域。服务特色既包括新技术、新品种、新装备的示范展示,也包括“1+1+5+N”新农人培育打造、“农二代”典型培育、数字农业和智慧农业发展探索。在工作开展上,中心工作人员积极到村入户走访调查,实现走访全覆盖、技术指导全覆盖、建档归档全覆盖,形成农技人员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的良性循环。三是优化管理机制。各区域农业服务中心采取“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管理机制,形成“工作在镇、管理在市、市镇共管”的工作格局。五大中心配备35个专门编制,选拔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农技人员作为专职人员。同时选派市农业农村局优秀中层干部挂职指导,吸纳区域内有影响力的乡土技术人才(家庭农场主、乡村振兴带头人等)担任辅导员,返聘退休的农业高级技术人才,柔性引进高等院校农业专家担任特聘顾问。通过选优配强中心队伍,形成开放竞争、多元互补、协同高效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切实解决农技推广工作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以提供全方位服务为标志的“服务综合体”模式。南京市六合区、东海县、睢宁县等地围绕农业全产业链整合农业社会化服务各类主体及功能要素,打造服务综合体,提供集成高效服务的综合解决方案或综合服务平台,有效破解生产主体做不了、做不好、做了不划算的共性难题。一是市场主体引领联动多方主体的服务综合体模式。六合区创建“1+N+X”服务综合体模式,实现“1个核心成员+N个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X项功能布局”。在金牛湖、横梁、马鞍、冶山、竹镇等5个镇级区域分别遴选一个服务能力强、市场开拓能力好、内部管理能力优的经营主体发起成立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体,通过整合综合体内部成员的农机和仓储、加工等农业设施打造全产业链服务体系,5个综合体均建立8个以上单项功能中心,形成了全过程、全要素、全产业链“三全”组织体系,有效提升了资源配置效率和社会化服务水平。二是政府建平台集聚服务资源的服务综合体模式。东海县探索形成“1+M+N”县域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各类种养殖主体,“1”即建设县农业社会化服务管理平台,涵盖智慧农机、种子、农药、化肥、新型经营主体、技术培训等板块,具备线上线下联动服务、农业大数据搜集、存储与应用、诚信评价体系、行业监管等功能;“M”即建设若干个区域综合社会化服务组织,为所在区域提供综合社会化服务;“N”即建设若干个专业化服务组织,为各类主体提供专业化服务。睢宁县推进“平台式、全流程、专业化、可追溯”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体建设,创新构建“1个县农业公司、18个镇农业公司、400个村集体领办合作社和培育1万名新型职业农民”的“11841”四级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体系,将各级农业生产主体与社会化服务连接起来,由各级农业公司作为社会化服务实施主体,与当地农户签订服务协议,为农户提供低于市场价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促进农业生产节本增效和农户增收。

  以开展主体联合服务为特征的“服务联盟”模式。由服务主体以资金、技术、服务为纽带开展联合合作,构建多主体参与、多形式服务、多领域拓展的农业社会化服务联盟,实现信息互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推动服务向广度深度延伸,积极向质量强农、绿色兴农拓展。一是家庭农场服务联盟。泰州市姜堰区2018年推动成立镇域性的家庭农场服务联盟,并于次年入选全国首批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案例。联盟将区域内的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机、植保、农资销售、粮食收购、银行、保险等服务主体联合,将社会化服务的供需双方变为服务联盟的内部成员,各类主体相互合作、抱团发展,形成全过程全方位的生产服务链,实现了农业生产提质增效。南京市推动成立市家庭农场服务联盟,整合资源要素,为全市家庭农场提供“营销+物流+金融+保险+农机服务+信息+担保+环保”8项综合服务,有力提升了家庭农场市场竞争力。二是县域全覆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联盟。滨海县供销合作总社联合全县农业服务组织,成立滨海县农业社会化服务联盟。联盟以实施构建县镇村三级服务网络,开展生产、技术、供销和信用四项服务,以打造村级“五公里为农服务圈”的“三四五”工程为重点,通过“云服务+公司化”双线运营,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化优质服务,创新构建了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以利益联结为纽带的“合作农场”模式。合作农场是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发起,农民自愿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参股成立农地股份合作社,通过村组干部、广大农户共同管理,委托农机服务组织开展耕种防收等环节服务,共同实施农业生产经营的新型组织形式,有利于实现农民组织化、服务规模化,促进农业节本增效和农民、村集体、服务主体三方共赢。一是“党支部+新型合作农场+农机组织+小农户”服务模式。南通市海门区在全区建设新型合作农场86家,涉及农户1.8万户。合作农场由村级党组织牵头,遵循“内部8个有”和“外部4个统一”的服务标准,为农户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托管服务。同时该区搭建南通市首家以政府为主导的海采农资商城服务平台,农资购买和服务作业等从平台上进行竞价采购,价格透明,产品全程可追溯。合作农场服务模式通过利益联结实现多方共赢,盘活了闲置的土地,激发了干群热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服务了国家粮食战略安全。二是“村集体+社会化服务组织+经营主体”服务模式。南京市六合区赵坝村以村集体领办专业经济服务组织为抓手,健全村级为民服务体系,开展土地流转、农作物种植、农机耕作、农产品销售等全程社会化服务,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增强、服务单位增效、农民增收,探索出了“四项托管、三方共赢”农业社会化服务“赵坝模式”。村集体引领的社会化服务模式,发挥了村集体服务“统”的功能,有效破解了“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的难题。

  以特色服务为引领的“专项化服务”模式。专业服务组织在订单农业、定制服务、共享服务等方面创新探索,形成了一批以特色专项化服务引领的典型模式,江苏已有多家特色农服模式入选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案例。一是“两端”带动“中间”的苏合农服模式。江苏苏合农业社会化服务有限公司依托省供销系统的网络优势,采取“两端”带动“中间”的服务模式(“两端”为订单农业和农资供应,“中间”为农机托管服务),搭建集“耕、种、防、收、售”于一体的综合农事服务体系,形成了“企业+订单+合作社+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运营模式,2022年服务面积超33万亩,有效提升了被服务主体生产经营效益。二是定制化植保托管服务的善思模式。南京善思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突破农业社会化服务较难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跨区域的瓶颈,在纳米农药解决方案、线上作业数字平台、线下本地化植保服务团队三个维度持续发力,创新打造了定制化植保托管服务模式,托管服务120万亩次,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以及促进农民增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三是植保无人机共享的大疆模式。苏州大域无疆航空科技有限公司首创嗨森植保无人机共享模式,以“人机分离、飞手本地化、按需租赁、南北调度、快速服务”为理念,通过实施“一村一机”服务方案,解决小农户的社会化服务需求。四是“农资+服务+培训”的蜻蜓农服模式。江苏克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依托农药研发和制造产业优势,推广“农资+服务+培训”的蜻蜓农服多元新模式,公司发挥贴近中小农户、了解农户需求的特长,以“服务公司+科技特派员+农户”为链接形式,做专做精植保单环节社会化服务。

  近年来,江苏在推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上取得了一些成效,形成了一批有效机制模式。但总的来看,全省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广度和深度还有待加快拓展,比如在服务主体培育、服务机制创新、服务品牌打造、服务领域拓展、服务标准及监管体系完善,以及支持保障措施等方面,都有待改进和加强。

  积极探索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有效途径

  实践证明,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举措。要加快发展具有江苏特色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为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跨越提供支持和保障。

注重体系建设,探索构建特色鲜明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江苏路径”。立足江苏省情农情,在发展方向上加快培强服务主体、创新服务机制、创优服务链条,不断提升为农服务能力水平,在发展举措上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向专业化、标准化、数字化、集约化和绿色化协同发展,在发展目标上努力实现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农业单位生产成本和农药化肥使用量“双下降”、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农产品质量、农业生产经营效益和服务小农户成效“四提升”的目标。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在全省范围内统筹实现服务主体强、服务范围广、服务质效优、服务主体满意度高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聚焦主体培育,推动培强一批全国及全省知名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品牌。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培强服务主体是首要任务,也是基础性任务。按照“主体多元、形式多样、服务专业、竞争充分”的原则,鼓励支持各类服务主体以资金、技术、服务等要素为纽带,快速成长为农业社会化服务“链主”和骨干主体,将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上下游环节串联起来,因地制宜选择适合本行业、本地区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模式,充分发挥不同服务主体的优势和功能。要强化各项政策支持,扶持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和“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建设,围绕农业全产业链,由服务主体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广大小农户提供集农资供应、技术集成、农机作业、仓储物流、产品营销等服务于一体的农业生产经营综合解决方案,同步培育实力强知名度高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品牌。

  突出试点创新,示范引领农业社会化服务高质量发展。试点示范是推动工作的重要抓手和有效方法。当前要落实好政策、任务、服务与评价“四张清单”机制,高标准推进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取得制度性成效。南京市六合区、东海县、南通市海门区、海安市、响水县以及江苏苏合农业社会化服务有限公司等试点县(市、区)和试点组织,要深化拓展试点内容,持续探索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业态、模式、机制,着力打造一批创新基地,培育一批创新组织,形成一批创新模式,以点带面示范引领全省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快推进。要注重拓展服务领域,树立全产业链意识,加快推动从抓生产到抓链条、从抓产品到抓产业、从抓环节到抓体系的转变,不断拓展农业增值增效空间。要加快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数字化转型,推动服务从种植业向养殖业拓展,从服务生产环节向产前、产后及金融、保险、科技、信息等配套服务延伸,不断丰富服务内容。

  抓好项目实施,探索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制定和服务机制完善。要按照中央财政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实施规范,聚焦农业生产托管为主的服务方式,进一步突出服务小农户,重点支持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农产品生产。要规范项目管理,探索建立以县为单位的服务主体名录库机制,因地制宜研究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服务标准和服务规范,强化服务过程指导和服务效果评估。要加强服务合同、服务价格监管,推广使用示范文本,规范服务行为,防止价格欺诈和垄断,保障被服务主体权益,让项目发挥实实在在的成效。要抓好项目实施成效模式总结推广,示范带动面上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制定和服务机制完善。


来源:202301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