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努力 捉住泥鳅一样滑溜的财富

2024-11-11 浏览次数: 61
字号:

走进如东县袁庄镇朱庄村村委会旁的任辉养殖厂内,只见波光粼粼的鱼塘内时不时有泥鳅翻腾出水面,溅起点点水光。“90后”养殖户任辉笑容满面地在给池塘里的泥鳅投喂饲料。他笑呵呵地说:“冬天马上就要来了,现在已经在给泥鳅减餐了,为即将到来的起捕出售做准备。你别看这些泥鳅就一点儿大,但都是我发家致富的小宝贝啊!”

毕业后,任辉一直在上海做宝马4S店的事故车外拓业务,2020年前后,汽车市场经济走势持续低迷,任辉生出了辞职的念头。一个偶然的机会,任辉了解到泥鳅被称作“水中人参”,养殖投资小、周期短、见效快,经济效益十分可观。2020年6月,任辉毅然踏上了回如东养殖泥鳅的路。

回乡后,任辉承包了10口小塘进行试验。一切从零开始,一半年里,他认真学习水产养殖专业书籍,每天吃住都在塘口,方便对泥鳅的生活习性进行细致研究,还借来显微镜对病死的鱼苗进行解剖观察,恶补各种寄生虫与细菌的防治知识。2022年,他的养殖场终于取得效益,年产出泥鳅成鱼约10万斤,年利润达20余万元。在泥鳅养殖成功之后,任辉一鼓作气,引进了甲鱼泥鳅混养技术,利用泥鳅和甲鱼之间的生态位互补,不仅提高了养殖效益,还降低了水体富营养化的风险,减少病害发生,有助于维持水体生态平衡。回顾这段岁月,任辉感慨道:“经历的苦太多了,才有了现在的稳定啊!”

虽然过上了“安生日子”,但是任辉钻研的脚步却不肯停止,他在育苗上动起了心思。他算过一笔账:泥鳅养殖如果纯依靠外省市购买鳅苗,每年都将花费十几万元在买苗上,而且成活率低,十分影响养殖效益。为什么不能自己育苗呢?这样既能节约开支,又能真正掌握泥鳅养殖的核心技术,打破泥鳅养殖过程中的最大瓶颈。可是,没有一家育苗场愿意教他如何育苗。“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白天,任辉去帮苗场的老师傅们免费帮忙干活,把每一个步骤的要领牢记于心,晚上回到家以后就看书、查百度、找资料,按照白天看到的步骤要领进行详细的分析。一年多时间里,任辉试了一批又一批的泥鳅,投入一笔又一笔的资金,终于掌握了全套鳅苗孵化技术,并整理出了一套适合自己塘口的孵化方法。于是,实现了自繁自养。如今,养殖场的鳅苗不仅能自给自足,还能通过预定实现鳅苗出售。任辉自豪地表示,虽然鳅苗成活率受个人和塘口原因影响较大,但是他能保证自家塘口的寸苗成活率超过90%。

 现如今,任辉养殖场的规模已经扩大到30余亩,年销售额达到近100万元。从亲本的选育,到苗种的培养,再到成鳅的饲养,包括水处理与疾病防控,任辉都应对得游刃有余。养殖场用工也大多是周边的退休村民,这也间接带动了村民就业与致富。下一步,他计划深入研究泥鳅的育苗技术,不断提高孵化率和成活率,为提高如东泥鳅养殖技术水平做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戴爱琴 倪俊 来源:如东县农业农村局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