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丁集镇的黄瓜更甜更脆更多汁
温室大棚内,阳光透过透明的棚顶,为这片绿意盎然的世界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黄瓜藤蔓缠绕着支架争先恐后地向上攀爬,形成了一道道绿篱。淮安市淮阴区丁集镇桃园村村民李秀梅看着藤蔓上结出的一根根黄瓜,满眼欢喜。
黄瓜铺就幸福路
“你看这黄瓜长得多水灵!”李秀梅是丁集黄瓜产业联盟的工作人员。这片大棚刚建成时,她就来到这里,每天掐枝、理头、摘瓜,忙得不亦乐乎。
“别看这大棚不起眼,建成以后很快就给我们村集体经济增收了近10万元。”提起丁集黄瓜,李秀梅乐呵呵地说,“你瞧,这是我们镇这两年种的新品种‘玉秀2号’,吃起来更甜更脆更多汁,还有一股淡淡的奶香味。”
丁集黄瓜产业联盟是丁集镇依托黄瓜种植这个特色产业组建的集体经济实体,目前有24个温室大棚,总占地面积达72.76亩。该镇筛选出12个经济相对薄弱村,通过组织联动、抱团发展的方式,引导每个村承包2个黄瓜大棚,种植产出收益全部归村集体经济所有。“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该镇采取‘越夏’‘越冬’‘秋延后’‘春提早’的错峰种植方式,确保一年四季都有黄瓜供应市场。”淮安市状元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冬冬介绍说。
种植历史长达30多年
丁集黄瓜有30多年的种植历史。1991年,当时还是农庄村村长的顾兆青到外地考察,敏锐地察觉到蔬菜种植前景广阔。于是,他请来技术员,指导村民种植蔬菜。在顾兆青的带动下,当时的农庄村建起了40个土墙竹木结构日光温室大棚。“这也是丁集黄瓜规模化种植的雏形。如今,丁集镇黄瓜种植面积近万亩,年产量超18万吨,全镇黄瓜全产业链从业人员近5000人,仅鲜食黄瓜年销售收入就近4亿元。”孙冬冬说。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强。丁集镇采取专业化种植、企业化管理、市场化服务的运作模式,大幅降低了种植成本,大大提高了产量。该镇还与天津黄瓜研究所、省农科院和扬州大学等科研机构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定期邀请专家为种植户进行技能培训,提供技术支持。
“丁集镇的黄瓜更脆更甜更多汁。”冲着丁集黄瓜的优良品质,淮安市乐农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去年入驻丁集,以传统古法技艺腌制酱黄瓜。“酱黄瓜年产量约1000吨,今年已经开始出口美国。”该公司总经理周文清说。此外,随着黄瓜酸奶、冻干黄瓜等多个黄瓜系列产品的深加工企业也逐步发展起来,丁集镇黄瓜产业的市场前景越来越广阔。
烹饪大师用黄瓜制作美食
用黄瓜能够制作出很多种美食,“蓑衣黄瓜”便是其中之一。在中国烹饪大师、中国淮扬菜文化博物馆主厨杨玉昌看来,这道美食不仅是味蕾的盛宴,更是视觉的享受。
杨玉昌首先将蒜泥、酱油、鸡精、食盐、醋等几种常见的调味料放入一碗清水中调和备用,经过调和的酱汁散发出诱人的香气。接下来,他展示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刀工。他的动作既快又稳,从右向左,刀与黄瓜垂直切片。刀光闪烁间,一片片薄如蝉翼的黄瓜片便出现在案板上,轻轻拎起一端,黄瓜竟然片片相连,成为一串。
杨玉昌将切好的黄瓜放入酱汁中腌制,同时轻轻搅拌,让每一片黄瓜都能吸收到酱汁的精华。随后,他将腌制好的黄瓜摆入盘中,圈圈环绕,化作了连绵不绝的“蓑衣”。等到淋上麻油的那一刻,这盘蓑衣黄瓜便大功告成了。只见其色泽晶莹剔透,香气沁人心脾,让人垂涎欲滴。与凉拌黄瓜相比,蓑衣黄瓜的视觉效果更加惊艳,味道也更加鲜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