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高标准农田 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2022年度南通市海门区临江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2024-02-27 浏览次数: 74
字号:

临江镇位于海门区东南部,南倚长江,北接宁启高速公路,沿江公路横贯全区。镇区总面积58.3平方公里,总人口2万人。近年来,临江镇紧紧围绕“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稳步提高、高标准建设农村基础设施、高效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为目标,科学规划、精心组织、规范管理、狠抓落实,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自2011年以来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区域5.15万亩,占全镇农田面积约88.8%,已建项目区内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和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基本达到了“地平整、田成方、沟相通、路相连”的要求,较好的凸显了项目绩效,上级领导多次来临调研考察并给予充分肯定。

临江镇高标准农田建设稻香村项目区是2022年国家投资建设的高标准农田项目,涉及阳应、稻香、刘洪、鹤丰、汤西、丁陆六个村,总面积1.25万亩,总投资5125万元,亩均投资达4100元。项目区共平整土地0.36万亩,土壤改良1428亩,新增耕地362亩,自动化灌区790亩、沟道治理42.7km。项目区共新建道路21.7公里、硬质渠道2.96公里、输水管道16.7公里、泵站12座、排涝泵站1座、涵闸11座、1.5米宽涵闸1座、密排木桩护岸11.25公里、烘干房和仓库各1座、农桥5座、林业措施2079株、智能电动阀14座、一体化智能无线网关2套、激光水位仪1个、智能田间水位计28个。围绕“退水不直排、肥水不下河、养分再利用”的绿色农田建设模式,以源头减量、过程循环、末端拦截为总体思路,同时配备了物联网控制系统,建设了农田墒情病虫害综合监测点。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面保障项目建设

为确保项目建设顺利进行,我镇完善了工作机制,明确了工作责任。一是建立工作机制。成立了由镇党委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农业的副镇长任副组长以及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统筹协调。二是强化部门联动。抽调精兵强将组成项目工作组,由分管农业的副镇长任组长,具体负责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有关进度、现场质量监管和群众矛盾协调等相关事宜。三是落实工作责任。将高标田建设过程中涉及的具体工作责任分解落实到相关部门、项目所在村和现场工作人员,并列入年度绩效考核。

二、坚持规划先行,统筹推进项目建设

按照“综合性、实用性、可行性”原则,对项目区进行统一规划、科学设计,确保建设一片、成功一片。一是 “实地考察”学习先进经验。我镇先后组织村两委班子成员赴优秀示范区实地观摩学习,认真听取经验介绍,并就如何做好临江镇高标田项目建设进行了多次大讨论,村班子成员牢固树立了发展现代农业的理念,形成了“能干事、想干事、抢干事、竞争立功”的良好氛围,同时项目村也组织村组代表到本镇建成区现场观摩学习,增强直观认识。二是“政策宣传”解决群众顾虑。充分发挥党总支的阵地作用,第一时间开展政策宣传,进行民意测验,调研学习,并针对村民存在的思想问题专题召开村民会议,进一步提高了群众对高标田建设工作的认识。三是“自下而上”确定规划方案。在确定项目区规划方案上,坚持“政府引导不包办、部门指导不拍板、群众表决说了算”的模式,通过听取意见、现场规划、上会讨论、专业设计、专家评审等环节,确保规划方案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三、突出高质高效,大力实施土地平整和开沟并窕

按照“先流转后建设,先整治后配套”的总体要求,在项目实施前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土地流转率均达85%以上,土地平整区域流转率达100%。针对项目区田块连片面积小、废沟呆塘多、耕地平整度差、坟头和废旧闲置建筑物多、河道杂乱、一家一户粗放经营、甚至有部分耕地出现抛荒的状况,在项目建设中,加大小块耕地整理、河道整治、拆旧拆废力度,科学配套田间工程,结合占补平衡大力实施土地平整和开沟并窕工程,2022年稻香项目区实施土地平整3586亩,平整后田块从原来的30至50米一窕变成100米左右宽,这样,即方便了规模化机械化作业,又增加土地面积,也为今后水环境整治工作减少一定工作量节约部分开支,提升了农村人居环境。

四、加强监督管理,确保项目建设进度和质量

在项目建设管理过程中着重抓了以下三点:一是加强学习培训,就相关制度、项目管理以及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对镇项目工作组成员、项目所在村干部和群众监督员加以培训,使参与管理的人员基本熟悉工作业务。二是严格按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和工作制度抓过程管理,确保每个工序、每个流程都按照规范操作,履行好现场监管中对监理单位、施工单位考核、签证职责,控制好质量、安全的源头。三是定期召开由镇、村、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参加的项目建设例会,建立月通报、季点评、年考核的工作推进机制,就项目建设过程中发现的有关问题加以整改落实,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和序时进度。

五、注重建后管护,做优做强高标田“效益”

出台建后管护办法,明确村集体、农民和经营主体管护责任,落实管护经费,落实每年安排不少于20元/亩的专项资金用于高标准农田管护。将高标田建设与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紧密联系,严“管”厚爱,从“绩”考量,写好高标田建设“后半篇文章”。扎实做好建后管护。严格按照区管护办法,实施项目区精细化管理,注入镇村巡查力量,每周定期巡查,做到问题早发现、早交办、早解决,确保发挥长久效益。壮大培育经营主体。因村制宜培育经营主体,重点打造100-300亩规模的家庭农场集群。目前我镇已建成区级以上22个新型家庭农场,“稻香米”大米、生态大米深受市民喜爱,产品供不应求。

通过高标准农田项目的建设,项目区内道路循环畅通,河道水清岸绿,农田平整连片,村庄环境整洁,形成了一幅“春季桃红柳绿,鱼翔浅底,夏季农田葱郁,秋季大地吐金,冬季银装素裹”的美丽画卷。

来源:厅农田建设管理处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