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东县:小小桑葚果 酿出致富香

2024-05-20 浏览次数:
字号:

初夏时节,在如东县丰利镇光荣村的桑葚园里,一棵棵水果桑葚枝繁叶茂,翠绿的叶片在阳光下油光发亮,红得发紫的桑葚果缀满枝头,等待采摘。

桑葚园由祁建兵、阚爱云夫妇打理,园里的桑葚采摘后主要用于酿造桑葚酒。工人们脖子上挂着白色的采摘箱,挑选出一颗颗成熟的桑葚,等路边的蓝筐全部装满,阚爱云赶忙把新鲜的桑葚送到酿酒发酵间。在这里,几十口缸整齐地摆放着,刚刚摘下的桑葚第一时间被工人拿去粉碎。

“果酒要好喝,最重要的就是原料新鲜。”她告诉记者,自己之前在这方面吃过亏,“起初为了节约人手,把采摘回来的桑葚果先放在冷藏室,两三天后再制作,酿出来的酒味道就不太对。”从那以后,阚爱云增加了采摘工人,当前桑葚园进入收获期,采摘量最大的时候,每天用工量超过60人。

桑葚中含有丰富的花青素,但却不耐储存。这样的特性,不仅决定了酿酒过程必须“争分夺秒”,还让夫妻俩的桑葚种植之路“柳暗花明”。

2017年之前,祁建兵从事的是山羊养殖,流转了300亩地种植羊草,养羊亏损后,300亩地用来干什么?成了夫妻俩的心事。“当时,有浙江的朋友推荐我种植桑葚,他说这种水果花青素含量高,是未来种植的趋势。”祁建兵想试试。他引进了300棵名叫“无籽大十”水果桑葚试种,没想到种植成功了,销售却成了问题。“‘无籽大十’没有籽、水分多,是目前国内口感最好的桑葚品种之一,但却比普通桑葚更加娇贵,采摘后隔天就容易发霉,送到水果店卖都来不及。”为了解决难题,祁建兵想到将桑葚制作成果酒。

发酵间里,粉碎后的桑葚加入果酒酵母,经过发酵、出缸、去渣,加入冰糖二次发酵、再出缸,最后密封一年就可以销售。“我们采用的是传统酿酒工艺,所以今年卖的酒都是去年酿的。”阚爱云介绍,果酒酿造过程较长、工艺复杂,而泡酒就简单许多,将桑葚泡入白酒,捞出时将其粉碎、榨干,榨出的果汁再混入缸中,前后只需要两三个月。“一开始也失败了好多次,酒不是发酸,就是发霉。”夫妻俩反复研究,最终找到了原因,“主要是温度控制不好,发酵不完全,温度太高会发酸,太低又无法发酵,桑葚汁就会变质。”从那以后,阚爱云特别注重发酵过程的管理,尤其是温度和杂菌的控制。

困难接踵而至,酿好的酒怎么卖出去又成了问题。阚爱云告诉记者,最初只能免费送给朋友、亲戚给喝,口口相传,才卖掉了一部分。她记得很清楚,自己接到的第一笔大订单来自一个上海客户,“他在上海经营农庄,最开始也是经过朋友介绍,拿了500斤酒试试。”没多久,500斤酒销售一空,阚爱云说,从那以后,这个客户每隔几个月就回购不少桑葚酒,成了名副其实的“回头客”,甚至还从园里挖走了两棵桑葚树,种在农庄里,供顾客采摘。

除了朋友间的口口相传,夫妻俩还注册了桑葚酒品牌“阚祁”,通过如东商会的推荐,寻找代理商和门店,将桑葚酒卖到了上海、苏州、杭州等地,消费群体以白领、年轻人和养生爱好者为主。由于酿造时间长,每年桑葚收获季,刚好是上一年果酒的销售旺季,“前年酿的果酒已经全部售空,去年酿的即将开始销售。”销量越来越好,桑葚的种植面积也逐步扩大,祁建兵算了算,今年桑葚产量将达到10万斤,比去年翻了一番,预计能酿酒7到8万斤。

来源:如东县农业农村局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