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0390号提案的答复
致公党江苏省委会: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做足“土特产”文章 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建设的提案收悉,经商省财政厅,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全省围绕做好“土特产”文章要求,以农业全产业链建设为主线,大力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推动农业现代化走在前、高水平建设农业强省夯实产业基础。
一、提升产业规模效益。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确定主攻方向,推动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集聚,目前全省跨区域建设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5个,10亿元以上县域优势特色产业204个、其中超百亿元7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8个,农业产业强镇项目79个。突出标准生产,扎实开展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畜牧业、林果业、渔业、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总体水平达到65%。聚焦精深加工,推进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加工装备创制,提升农产品加工业水平,2023年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7150家,营业收入1.36万亿元,同比增长6.4%,营收居全国前列。推进绿色发展,建设全国绿色食品原料面积1345万亩、省绿色优质农产品面积3131万亩,培育绿色食品企业3289家、产品7111个,全省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75.38%。
二、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产业前伸后延,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加快培育优质粮油、规模畜禽、特色水产、绿色果蔬等4条全产业链价值超千亿的省重点链,以水稻、生猪、河蟹、食用菌等13个省级细分产业链为骨干,建设一批市域、县域农业全产业链,2023年省级财政1.2亿元支持各地建设18条农业全产业链。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打造休闲农业精品,2023年新增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3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2个,新增数全国第一。持续唱响“苏韵乡情”品牌,指导各地举办“苏韵乡情”休闲农业宣传推介系列活动300余场,多种方式推介100个“苏韵乡情 百优乡产”,助力“土特产”变身“香饽饽”,2023年全省休闲农业综合收入首次突破1000亿元,同比增长18.8%。
三、建强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以农业龙头企业为引领,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为支撑,种养大户为基础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队伍,培育乡村特色产业主力军。全省各级示范家庭农场超过2.2万家、县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1万家、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5950家,2023年952家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8405亿元,同比增长7%。丰富联农带农方式,提升联农带农质量,支持村集体领办综合合作型合作社、家庭农场为主要成员组建规模合作型合作社,两类合作社分别达到2666家、1218家,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牵引、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600多个。
四、营造产业发展环境。强化科技支撑,依托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打造集成创新中心26个、技术创新团队122个,集聚约3000名专家参与,每年开展相应选题的创新研究工作520余项,打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区域,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强化财政支持,省财政设立省级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统筹安排省以上资金超过50亿元支持农业产业发展。强化政策支持,指导各地“市县每年单列不低于5%的比例专项用于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乡级国土空间规划可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用于保障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用地”等政策落地。摸排全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项目用地需求,组织农村产业用地政策落实情况调研,协商解决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问题。
下一步,我们将更加注重农业全产业链协调发展,推动农业全环节提升、全链条提升、全产业融合。一是深化全产业链建设。深入实施农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健全“4+13+N”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体系,鼓励农业全产业链“链主”企业、骨干企业在省内布局优质农产品产地,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开发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精深加工产品。二是做优做精休闲农业。推荐申报一批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打造休闲农业发展高地。推动跨界融合发展,做强“苏韵乡情”品牌,引导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围绕市场需求,强化创意项目开发运营,提升休闲内涵和发展质量,丰富优质休闲农业产品供给。三是强化政策保障。持续强化财政支农投入保障,落实农产品初加工用电政策,积极探索实施点状供地等灵活供地新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开发支持乡村产业发展的专属金融产品和服务,实现金融活水对乡村产业的“精准滴灌”。四是助力产业富民。进一步培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提升合作社、行业协会等组织的服务水平,建立更具约束力和稳定性的联结关系,让农民分享更多产业增值收益。
感谢贵单位对我省农业农村工作的关心支持。
江苏省农业农村厅
2024年6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