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0416号提案的答复
民革江苏省委会: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持续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升级发展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全省依托农业农村资源禀赋,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以延链、补链、壮链、优链为重点,着力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取得积极进展。
一、培育优势特色产业。以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引领乡村产业发展,促进产业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着力打造“4+13+N”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体系,围绕优质粮油、规模畜禽、特色水产、绿色果蔬等4条省重点链,重点培育水稻、小麦、油菜、生猪、肉鸡、奶业、河蟹、小龙虾、紫菜、淡水鱼、食用菌、水生蔬菜、果品等13个重点细分产业,印发《农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一链一策”解决难点、打通堵点、接通断点。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立足“土”、突出“特”、发展“产”,以点串线、多线成面,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壮大,目前全省已建设农业产业强镇79家,获批建设大蒜、肉鸡、小龙虾、稻米和生猪等5个国家产业集群,拥有超10亿元的县域优势特色产业204个。
二、发展农产品加工。积极培育地方特色食品产业,指导各市编制特色食品产区建设方案,6个食品产业申报工信部地方特色食品产业名录。推进食品行业技术创新,累计建成59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1个研发项目列入2023年《省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导向计划》。紧密结合乡村产业结构和特点,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转型升级,形成了一批地域特色鲜明、市场认可度较高的单品冠军,如大米蛋白质粉、荷藕深加工产品、茶粉、稻米甾醇等产品在细分品类市场占据优势。培育62家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入驻企业1570家,2023年总营收2683亿元,其中与当地特色产业结合紧密的脱水蔬菜、肠衣、大蒜等专业性园区占比近三分之一。
三、加强农业品牌建设。深入实施“品牌强农 营销富民”工程,10个品牌入选全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数量位居全国第二,12个品牌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公布313个省级目录品牌,培育66个省级农业品牌精品,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农业品牌脱颖而出。印发《江苏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2023—2025年)》,打造江苏农业品牌精品。开展农业品牌消费促进行动,举办“农情四季”江苏农业品牌精品展销活动,推出“盱眙龙虾”“东台西瓜”等主题推介活动,精准匹配消费需求。组织品牌营销推介,指导开展“1+5+N”丰收节江苏系列活动,组织推荐品牌主体参加中国农交会、上海农交会等省级以上展会活动,扩大品牌产品消费渠道,提升品牌发展空间。
四、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大力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力度,积极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推进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印发《江苏省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江苏省县域商业领跑行动三年计划(2023-2025年)》,将推动农产品市场建设改造、加强农产品冷链物流、提升农产品商品化处理能力等作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的重点内容。2022年以来,累计支持农产品流通企业建设改造冷库、集配中心等项目89个。推动农产品产销对接,支持徐州市举办2023全国农商互联暨乡村振兴产销对接大会。建设48家农产品展示展销平台,组织供销社系统流通企业对接省内农产品生产基地,举办展示展销活动110余场。组织实施“网上供销合作社”提升工程,发展直播带货、社群团购等新业态新模式。
五、强化产业发展用地保障。印发《关于保障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促进全省乡村振兴的通知》(苏自然资发〔2019〕297号),明确市县每年单列不低于5%的比例专项用于支持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不断强化新增用地计划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统筹,对列入省重大项目清单的,由省级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在保障村民住宅、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用地基础上,优先保障农村产业用地,涉及农用地转用的,简化手续、优化服务;积极引导农村产业用地集中集约布局,规模较大、工业化程度高、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加工等项目向产业园区、县城或有条件的乡镇城镇开发边界(镇区)内集聚,农产品加工、电子商务、仓储保鲜冷链、产地低温直销配送等产业,向村庄建设边界内集中。
下一步,我们将立足江苏鱼米之乡底蕴,坚持因地制宜、以特而立,用好用活乡村的山水草木、传统手艺、民俗文化等,大力发展特色种养、特色加工、特色食品、特色手工业等乡土特色产业,把“好资源”转化为好品质、好品牌,让“土特产”的金字招牌换来真效益。
一是在优化产业布局上持续发力。紧密结合江苏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在苏北粮食蔬菜主产区、畜禽水产养殖区,发展粮食果蔬产地初加工、畜禽屠宰、水产品加工、仓储和冷链物流体系;在苏南、苏中及大中城市周边,发展主食、休闲食品、药食同源产品和净菜加工。依托出口产业集聚区和港口优势,加快发展出口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物流商贸。依托南京国家农创园、南京国家农高区以及覆盖全省的科研院所,结合地域特色,强化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布局。
二是在产业融合发展上持续发力。统筹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引导大型农业企业集成应用技术,开发深加工产品,发展高附加值的食品加工业。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引导企业开发多样、健康、营养、方便的新型产品,提升加工产品供给质量,不断满足消费升级需求。进一步推进智能数转网联,制定重点产业链智改数转实施指南,梳理典型场景和优秀案例,支持食品生产企业创建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示范车间和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加快农业与旅游、文化、教育、健康、体育等产业深度融合,持续开展“苏韵乡情”系列推介活动,加强“苏韵乡情 百优乡产”宣传推介,组织“苏韵乡情 百味乡食”推介,以优质、丰富的“乡产”“乡食”促进休闲农业发展。
三是在推动品牌强农上持续发力。鼓励各地以省级以上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为载体,打造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加大引领型、优势型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精品支持力度,带动区域特色品牌协调发展。完善农业品牌赋能机制,加快推进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开展形式新颖多样的品牌赋能推广活动,举办“农情四季”江苏农业品牌精品推介。鼓励地方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展览展销、线上线下推广等活动,鼓励企业发展自主品牌,提升农业品牌发展实力。利用冷链设施网络和电商销售渠道优势,通过组织化、集约化、标准化冷链流通,增强农产品集散能力、品控能力、商品化处理能力,打造一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
四是在主体培育上持续发力。持续培育发展农业生产经营各类经营主体,着力培大育强一批带动范围广、利益联结紧的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国家、省、市、县四级农业龙头企业队伍。组织实施好中央财政农民合作社有关项目,扎实推进350个“头雁”示范社培育培强;持续推进农民合作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中心和辅导员队伍建设;组织落实好“耕耘者”振兴计划,持续提升农民合作社提质创新发展能力。
五是在用地保障上持续发力。充分发挥自然资源工作在乡村振兴中的基础性、支撑性和保障性作用,进一步做好农业农村发展用地保障。按照“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的要求,继续强化年度新增用地计划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统筹,指导各地稳妥有序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盘活闲置土地资源,进一步优化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进一步优化特色农业发展空间布局,强化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在乡村产业用地中的保障和规制作用,在“三区三线”划定成果基础上,优化城乡功能布局、用地结构和要素配置,为特色农业发展用地腾挪空间,确保用地规模不突破,资源利用更有效。
感谢贵单位对我省农业农村工作的关心支持。
江苏省农业农村厅
2024年6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