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第3046号建议的答复
周忠阳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因地制宜、一村一策支持乡村产业发展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全省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着力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农业全产业链整合升级,乡村产业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培育优势特色产业。深入挖掘乡村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做好“土特产”文章,推动小特产形成大产业。目前全省跨区域建设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5个,10亿元以上县域优势特色产业204个、其中超百亿元7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8个,农业产业强镇项目79个,全国“一村一品”村镇201个。如丹阳市稻米产业、小麦产业产值均超过20亿元;丹阳市珥陵镇(稻米产业)获批建设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并于首批通过认定;丹阳市司徒镇屯甸村(金山翠芽)获批全国“一村一品”村镇等。同时,积极探索提升土地使用效率和乡村产业发展质态,印发《关于在全省稳妥开展“小田变大田”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在总结盐城市亭湖区改革试验经验基础上,强化统筹规划,为带动面上解决承包地细碎化提供借鉴。
二、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紧密结合乡村产业结构和特点,推进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加工装备创制,提升农产品加工业水平,形成了一批地域特色鲜明、市场认可度较高的单品冠军。2023年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7150家,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4%,营收居全国前列。62家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入驻企业1570家,2023年总营收达2683亿元,其中与当地特色产业结合紧密的脱水蔬菜、肠衣、大蒜等专业性园区占比近三分之一。珥陵镇农产品加工园区是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以食醋、面食、酿造加工为特色产业,以园区产业带动开展“村村联营、村企联建”,园区内设有助农直播间、农民培训中心等公共平台,带动经济薄弱村及周边村民参与产业发展。
三、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产业前伸后延,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加快培育优质粮油、规模畜禽、特色水产、绿色果蔬等4条全产业链价值超千亿的省重点链,以水稻、生猪、河蟹、食用菌等13个省级细分产业链为骨干,建设一批市域、县域农业全产业链,2023年省级财政1.2亿元支持各地建设18条农业全产业链、支持镇江市重点建设淡水鱼全产业链。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打造休闲农业精品,2023年新增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3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2个,新增数全国第一。持续唱响“苏韵乡情”品牌,指导各地举办“苏韵乡情”休闲农业宣传推介系列活动300余场,多种方式推介100个“苏韵乡情 百优乡产”,助力“土特产”变身“香饽饽”,全省休闲农业综合收入持续增长。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因地制宜、以特而立,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让“土特产”换来真效益。
一是持续优化产业布局。在苏北粮食蔬菜主产区、畜禽水产养殖区,发展粮食果蔬产地初加工、畜禽屠宰、水产品加工等。在苏南、苏中及大中城市周边,发展主食、休闲食品、药食同源产品和净菜加工。依托南京国家农创园、南京国家农高区以及覆盖全省的科研院所,结合地域特色,强化产业技术研发布局。
二是着力推动农产品加工转型。统筹推进农产品产地加工、精深加工、副产物利用,实现农产品多元化发展、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积极打造集标准化原料基地、集约化加工、体系化物流配送和营销网络为一体的农产品加工园区,提升特色产业发展集聚度和辐射带动能力。
三是不断延伸农业全产业链条。深入实施农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打造“4+13+N”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体系,培育一批重点市域链、县域链,鼓励农业全产业链“链主”企业、骨干企业在省内布局优质农产品产地,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前后端延伸、上下游拓展。
感谢您对我省农业农村工作的关心支持。
江苏省农业农村厅
2024年6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