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茶统筹”助力茶产业绿色发展

2025-01-08 浏览次数: 177
字号:

江宁茶文化萌芽于秦汉,崛起于魏晋,巅峰于唐代,繁盛于宋明,发祥于当代,在中华茶文化发展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坚持茶产业绿色发展方向,引进优良品种,推广先进技术,提升茶叶品质,培育知名品牌,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推进茶产业绿色发展与人和自然和谐共生,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为农业现代化“走在前 做示范”做出积极贡献。

茶文化底蕴深厚

江宁茶文化历史悠久,反映在历史文献、艺术作品、名优特产、名胜古迹、民风民俗乃至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中,人茶相融、茶文相育,成为中华优秀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代茶文化。1906年,近代中国第一所官办茶叶科学研究机构“江南植茶公所”建立,后改名为“江宁植茶试验场”,除了在紫金山设机构、建茶园以外,在江宁青龙山还建有几十亩试验茶园,在城南丁家桥设“茶务讲习所”。直到1914年,依然还有“江宁植茶试验场”记载。1910年,江宁举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博览会——南洋劝业会。博览会第十五部为茶业部,茶业部的展览包括茶商、制茶和出口茶检查三大部分。博览会增强了人民的茶叶品牌意识,活跃了茶叶市场。  

当代茶文化。1958年,江宁实验茶场是参加雨花茶研制的主要单位之一。1969年,江宁实验茶场被正式确定为雨花茶主要生产基地。1984年,江宁实验茶场研制出雨花茶全程机械化炒制技术,将茶叶整形机和炒茶机引入生产线,产量实现了全面提高。自此,雨花茶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传播范围和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为中国经典名茶、中国绿茶三针之一。2021年5月,由南京东善桥林场实业有限公司茶叶实验场与南京盛峰茶叶有限公司共同申报的绿茶制作技艺(雨花茶制作技艺)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2年11月,雨花茶制作技艺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44个项目之一,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三茶统筹”发展现状

茶文化凝聚力进一步绽放。南京市江宁区平均每年组织评茶员、茶艺师等培训十多期,培育了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高素质茶文化科技人才队伍。每年组织“善田江宁-江宁好茶”评比推介活动,既推广了茶文化、普及了茶知识,又带动了茶农增收。中英文科普宣传片《善田江宁-江宁好茶》荣获江苏省第十三届优秀科普作品一等奖。2022年,江宁2位茶人荣获江苏省优秀茶文化工作者,《金陵茶文化研究与科普推广》荣获江苏省茶文化推广奖一等奖。2023年,组织最美茶席设计大赛,35名茶艺师展现了新时代茶人风采。黄龙岘茶文化村入选长江乡村振兴之旅国家级旅游线路,方山森林公园等3家单位被评为江苏省茶文化科普教育基地。茶文化专著《习茶问道》入选中央农广校、农业农村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优秀教材库,并荣获“一带一路”茶文化互动项目-中国茶传播者“左圭奖”。

茶产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作为南京雨花茶主要产区,江宁茶园面积3.8万亩,年产茶叶500多吨,居南京首位。培育了方山紫雾、七仙银芽、溪田雨花、牛首仙阙等一批知名茶叶品牌。江宁茶连续多年在全国、全省茶叶评比中名列前茅,十多家茶企荣获“中国森林认证茗茶品牌”认证。2021年,“七仙银芽”成功荣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认证,“雨花茶制作技艺”成功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2年,“仙阙”牌银芽茶、“苏舜”牌雨花茶、“六朝古都”牌雨花茶荣获江苏省第二十届“陆羽杯”名特茶质量评价活动一等奖。2022年11月由江宁区农学会、江宁区茶叶协会共同研制的“天印红语”桂花红茶荣获“中茶杯”秋季茶王赛金奖。2023年组织“三茶统筹”论坛,组织“善田江宁 茶韵飘香”春茶采茶节系列活动,有效带动了江宁茶产业发展。举办乡土茶师评选活动,为乡土制茶师颁发“突出奉献奖”,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茶产业。承办第七届江苏省手工制茶职业技能竞赛,为茶产业培育更多高技能人才。在2024年度南京市职工技能大赛茶叶技能竞赛决赛中,江宁区有9名选手进入全市前16名,其中全市6名获奖选手中江宁区共有4名。每年茶叶生产季节,这批人员被南京各大茶企邀请作为评茶、制茶技术指导老师,为南京茶产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茶科技创新力进一步增强。2022年,南京市江宁区农学会、南京市江宁区茶叶协会共同研制的江宁“天印红语”荣获“中茶杯”秋季茶王赛金奖。2023年,江宁成功实施了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设-江宁茶叶科技综合示范基地项目、国家信息农业工程技术中心江宁数字茶场、南京市茶产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示范基地、南京市特色红茶产品创制工艺数字化技术攻关产学研创新项目。《茶叶绿色优质全程生产管控关键技术创新》成果荣获江苏省茶叶科技奖-技术推广奖一等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茶叶已成为江宁农民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作者:刘良峰 陶莉蓉 李 解 来源:江苏农村经济2024年12 期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