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食玉米高产高效生产技术 |
||
|
||
鲜食玉米生产要抓住优选品种、分期播种、合理密植、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坚持推广多元多熟高产高效生产模式,在满足市民需求的同时,提高农民收入,推动产业发展。 一、品种选择 根据市场需求选择生育期适宜,稳产性和抗逆性强,外观品质、食味品质、加工品质佳的国审或省审玉米品种。目前江苏省生产上常用的鲜食糯玉米品种有:苏玉糯2号、苏玉糯5号、苏玉糯11、苏玉糯 14、苏玉糯 639、苏玉糯 901、苏科花糯2008、苏科糯3号、苏科糯5号、南农紫玉糯、京甜紫花糯2号、中糯 2 号等。 二、优化播期 鲜食糯玉米的商品性强、价格波动大,播种期应根据市场销售情性等进行合理安排,可以选用早、中、晚品种搭配,春、夏、秋分期播种。春播应在5~10厘米地温稳定通过10℃为宜,播种过早,土温低,发芽出苗慢,易烂种造成缺苗。本地露地直播以3月底4月初为宜,设施栽培可适当提前。秋种最迟播期应考虑保证灌浆期气温不低于16℃,否则会影响灌浆,使籽粒皮厚肉少口感差。一般立秋是本地玉米最迟播种临界点。如选择早中熟品种,后期若能利用大棚,秋玉米也可以适当推迟播期。 三、高效种植模式 鲜食玉米生育期短,可与多种蔬菜、粮食作物间套种,在高效种植模式中可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已形成了“小麦-鲜食玉米” “油菜-鲜食玉米” “蒜-鲜食玉米”“青蚕豆/鲜食玉米/青毛豆-冬季蔬菜” “马铃薯 /(鲜食玉米 + 青毛豆)-冬季蔬菜” “冬季蔬菜-马铃薯/鲜食玉米” “大棚西瓜/鲜食玉米-蔬菜”等一系列高效种植模式。间套种鲜食玉米结合当地生态条件和品种特性,协调好两种作物共生期间的水肥光照等矛盾,实现立体种植、高产高效的目标。 四、田间管理 1.合理密植 纯作糯玉米、甜玉米品种的田,每亩播种密度在 3500 ~ 4500 株。不同品种间要注意进行隔离种植,防止串粉影响产量和口感。株型紧凑、矮秆、抗倒、生育期短的品种宜密植,反之宜稀植。一般每亩矮秆、耐密植品种密度在4500株,高秆品种在3000 ~ 3500 株。春季播种的生育期长,后期易遇梅雨、台风影响,种植密度应比夏、秋播稀一些。 2.肥料运筹 应结合整地施优质农家肥作为基肥。一般中等肥力田块每亩可施腐熟有机肥1500 ~ 2000 公斤。种肥以促为主,可每亩施优质氮磷钾三元复合肥25~30公斤,在种子行边5厘米处开沟施用,避免肥料与种子直接接触发生烧种烧苗。直播定苗或移栽后7~10天施苗肥,每亩施尿素10~15公斤。在距植株10~15厘米处,采用沟施或穴施,然后覆土盖严。小喇叭口至大喇叭口期需施穗肥,以速效氮肥为主,一般亩施尿素20公斤,可在行间距植株10厘米处打穴或开沟深施。鲜食玉米因采收鲜穗,一般不施粒肥。但若穗肥不足,发生脱肥的,可在植株开花吐丝期视玉米长势适当少施。 3.水分调控 苗期底墒不足或天气干旱需及时灌水;拔节至小喇叭口期应适度控水,促进根系生长;大喇叭口至抽雄期为需水临界期,如遇干旱应及时灌水,若雨水过多则应排涝降渍;乳熟前期应保持田间适宜水分,延长叶片功能期,增加粒重;后期应适当控水,提高品质,利于收获。 4.绿色防控 根据 NY/T393要求,采用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结合,创造不利于病虫害而利于各类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减少各类病虫害所造成的损失。应尽可能选择抗病品种或采取生物防治。根据鲜食玉米的病虫害发生规律,开展无公害防治,实行统防统治,严格控制用药与果穗采收安全隔离期,有效控制药害。 5.适期采收 以吐丝始日计算确定最佳采收期,甜玉米最佳采收期为授粉后21~24天,糯玉米最佳采收期为授粉后23~26天,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来源:201907
|
2025年5月18日 星期日 农历四月廿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