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9日 星期一 农历四月廿二
对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0744号提案的答复
浏览人数: 2021-06-03

苏农提复〔2021〕125号                   签发人:唐明珍

对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0744号提案的答复

赵步洪等委员:

您们提出的《关于江苏省粮食生产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作为全国粮食主产省,江苏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粮食生产。近年来,围绕粮食稳产保供,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切实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粮食生产结构不断优化,加快推动粮食生产优质化、绿色化、产业化、高效化,取得了积极进展和初步成效。

(一)粮食产能持续提升。通过政策扶持以及重点产业项目扶持带动,全省粮食产能逐年提高,播种面积连续11年8000万亩以上、总产连续7年700亿斤以上。2020年全省有效应对疫情、灾情影响,实现播种面积8109万亩,居全国第9位,单产459.9公斤,居主产省第1位,总产745.8亿斤,居全国第7位,单产、总产均创历史新高。

(二)生产布局逐步优化。近年来,全省粮食生产布局进一步优化,粮食生产重心逐步向苏中、苏北转移,形成苏北、苏中、苏南产量6:3:1格局;突出水稻、小麦等口粮作物,兼顾特色杂粮,小麦、水稻两大作物产量占比达88%;突出优质粮食品种推广,优良食味稻米品种发展到1500万亩,占比达到45%,小麦优质高产品种普及率超过90%。

(三)生产方式加快转变。大力推进耕地轮作休耕,2017年秋播首次开展轮作休耕试点,2018年部省两级开展试点推进工作,在苏南地区整体推进轮作休耕工作,2020年全省共耕地轮作休耕面积达200万亩,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推广面积227万亩,水稻+N模式推广面积稳定在150万亩以上。大力开展粮食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创建,2020年建设粮油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示范片850个,创建区总面积237万亩,有效推动农药、化肥“双减”,示范片节水5%以上、节药10%以上、节肥10%以上,省工节本5%以上。

(四)产业化发展稳步推进。突出发展“粮食+”经济,延伸粮食产业链条,提升粮食产业综合效益。扶持培育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发展代耕代种、代育代收、统防统治、烘干加工储藏等专业化服务,推进了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和订单生产。推动“苏米”品牌创建,区域公用品牌创建有突破,形成了“苏垦”、“蟹园”、“隆元”、“金陵味稻”等一批优质大米品牌,射阳大米、兴化大米在2016年、2018年两次被评为“中国十大大米区域公用品牌”。

江苏是粮食输出省份,承担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粮食生产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稳面积、稳产量、稳政策、增效益”思路,持续推进粮食稳产增效。一是聚力推进品种培优。紧紧抓住国家重视并加强解决种业“卡脖子”问题的有利契机,加快种业核心关键技术攻关,着力打好种业翻身仗,为产业发展提升科技支撑。小麦品种上,重点突出抗赤霉病品种选育工作,减轻赤霉病防控压力,提升小麦质量安全性。水稻育种上,突出量质协调、适口性好、抗逆性突出的中高档优良食味水稻品种选育,提升水稻稻瘟病等综合抗性水平,充分发挥我省籼稻生产区位、品质、产量优势,加快优良食味杂交籼稻新组合的研发工作,满足淮北籼稻产业发展需求。同时注重富硒、高锌、低糖等特色功能新品种开发,满足特殊消费群体需求。二是推动稻麦产业化开发。突出加强优质稻麦生产基地建设,引导基地农户、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建立利益链接机制,持续扩大订单种植规模;引导并推动“富硒”“富锌”等特色优质粮食种植基地、收储企业、加工企业与商业销售企业开展专仓收储与营销渠道合作平台建设。加快小麦流通(仓储、贸易)企业、制粉企业、食品加工企业耦合力度,推动形成由科研机构、育种、肥料、农药等农资企业、种植大户(农场)及用麦企业共同参与的产业联盟。持续推进水稻、小麦深加工产品开发,进一步提升稻麦原粮转化增值空间。三是因地制宜发展特粮特经作物。落实大豆振兴计划和油料保供战略,恢复扩大油菜等油料作物面积,推行粮豆(油)轮作、间套作,开发饲用玉米和青贮饲料作物,因地制宜发展鲜食粮经作物、道地中药材等,强化食药同源养生保健产品、乡村休闲产品开发。四是持续实施绿色技术清单。全面应用测土配方施肥、病虫绿色防控、精确定量栽培、水肥一体化、水稻侧深施肥等绿色生产技术,推广生物肥料、生物农药、有机肥等绿色投入品。因地制宜实施稻肥、稻菜、稻豆等轮作制度,有序发展稻虾、稻鱼、稻蟹等综合种养模式,集成适宜各地应用的绿色生产模式。

江苏省农业农村厅

2021年6月2日

联 系 人:赵  可

联系电话:025-86263620

抄    送:省政府办公厅、省政协提案委员会,省科技厅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