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3日 星期五 农历四月廿六
对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第05​75号提案的答复
浏览人数: 278 2022-06-22

苏农提复〔2022〕148号                                         签发人:朱新华


对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第0575号提案的答复


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

贵委提出的“关于加快科技转化,加强良种培育,提升我省粮食安全水平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我省始终高度重视粮食生产,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抓紧抓实粮食生产。全省粮食播种面积连续12年稳定在8000万亩以上,总产连续8年稳定在700亿斤以上,连续5年创历史新高。围绕保障粮食安全,突出加强科技对粮食产能稳定提升的支撑作用,近年来重点抓了四项措施。

一是聚焦要害攻关,加强种业创新攻关。组织开展种业振兴行动,推动实施种业振兴“揭榜挂帅”项目,加强种业科技创新,因地制宜筛选推广量质协调、适口性和抗逆性突出的南粳系列、苏香粳系列、徐稻系列、宁粳系列、武运粳系列、连粳系列优良食味新品种,扩大应用规模,优化品种布局,充分挖掘品种增产提质增效潜力。2021年,全省推广优良食味水稻品种种植面积1660多万亩,占比超过一半。其中,南粳9108推广面积520万亩,位居全国第三,南粳46、南粳9308、南粳5718等南粳系列优质食味稻品种推广面积占全省近1/3。全省现有超级稻品种17个,占全国超级稻认定总数12.8%,数量居全国前列。

二是聚焦单产挖潜,加强科技推广服务。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为实践载体,建立农技人员包村联户制度,每年组织1万名农技指导员进村入户,培育5万名农业科技示范户,每名农技指导员入户指导100天(次)以上,辐射带动广大农户应用农业“三新”技术。积极推进农业科技人员下沉服务,组织动员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和岗位专家、基地主任下沉一线,带动6000多名基层农技人员、对接1.5万多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依托1500多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组织农民观摩35万人次,搭建科技集成创新与示范应用平台,为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提供最直观的教材、最实用的案例、最鲜活的样板和最便捷的服务。创新农技服务方式,运用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搭建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农技耘APP,开展“全天候、保姆式”线上农技服务,目前累计注册用户达46.18万人。

三是聚焦政策引导,加强科技创新投入。2015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发布“十三五”农业重大科技需求,引导产学研用结合、科教企协同创新,构建“顶天立地”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格局。省财政于2017年起安排2亿元左右专项资金,支持粮食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跨学科、跨部门、跨领域集聚科技资源,加强农业科技创新集成与推广,有效提升粮食生产科技水平。近年来,每年省财政安排1亿元以上专项资金,组织实施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每年建设400多个省级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示范片、落实中央财政资金实施重点县部级绿色高质高效行动,加快推广优质品种及配套绿色高质高效技术体系。

四是聚焦增产增效,加强产业品牌发展。突出优质稻麦主导产业发展,探索构建具有江苏特色的粮食产业化链式开发模式,培育建设优质粮食产业强镇,整建制打造全产业链协调发展、三产深度融合的优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集聚区。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开展优质稻麦品种、产品推介和展销活动,举办“江苏好大米”和“好吃苏米”等品鉴推介活动,积极打造省域公用品牌“水韵苏米”,提高江苏粮食品牌知名度和竞争力,提升产业发展质效。“十三五”以来,我省先后推介“味稻小镇”146个、宣传稻米品牌100多个,扩大了稻米知名度和影响力。2021年,江苏优质稻米全产业链认定为全国农业全产业链重点链。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下一步,我将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按照“稳面积、稳产量、稳政策、增效益”思路,一着不让抓好粮食生产,加快推动粮食生产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实现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努力建设新时代鱼米之乡。

一是加大优质品种选育推广力度。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聚焦我省粮食作物种业卡脖子技术和品种需求,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加快种业核心关键技术攻关,提升商业化育种能力,着力打好种业翻身仗。选育推广高产优质、抗逆抗病、肥药高效利用新品种,引导主导品种、单品种规模化连片种植。小麦品种上,突出抗赤霉病品种选育,减轻赤霉病防控压力,提升小麦质量安全;水稻育种上,突出中高档优良食味水稻品种选育,提升水稻稻瘟病等综合抗性水平,加快优良食味杂交籼稻新组合研发,满足淮北籼稻产业发展需求。同时注重富硒、高锌、低糖等特色功能新品种开发,满足特殊消费群体需求。

二是强化新型农技人员教育培训。充分调动全省农业科技资源力量,发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和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三支队伍作用,线上“云指导”和线下“面对面”相结合,强化科技支撑和技术服务。组织实施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组建技术专家服务团队,选派专家进驻基地下沉一线,分片开展巡回技术指导。落实“一村一名责任农技员”制度,组织全省1.4万名农技人员包村联户、入社入企,对接农业科技示范主体,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技术水平。完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功能,及时组织农民开展现场观摩培训。充分发挥“农技耘”APP作用,适时开展专题视频讲座和专家线上培训,促进农业技术快捷落地。组织产业技术体系首席和岗位专家以及基地主任全部上线,提供“全天候、保姆式”的“云指导”,确保技术指导到位。开展“云上智农”线上培训教学,组织全省高素质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加,提高新技术应用水平。

三是加快绿色高质高效技术应用。依托绿色高质高效行动等项目,集成推广先进技术和物质装备,着力提升单产水平,充分挖掘粮食增产潜力。重点突出省工节本、绿色高效,集成创新一批土壤改良培肥、节水灌溉、精准施肥用药、废弃物循环利用、农产品收储运和加工等绿色生产技术模式;加快推广生物有机肥、缓释肥料、水溶性肥料、高效叶面肥、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等绿色投入品,推广粘虫板、杀虫灯、性诱剂等病虫绿色防控技术产品。加快集成优质稻麦绿色高质高效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创新水稻集中育秧、毯苗(钵苗)机插、“水稻+N”绿色高效种植模式与技术。

四是提升优质粮食产业品牌影响。立足优质稻麦等粮食产业优势,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以标准化种植基地为基础,加快建立比较完备的收获、冷储、加工、营销体系,加强加工新技术、新工艺改造升级,推动精深加工现代化、自动化。坚持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以粮食加工龙头企业为主体,构建合作共赢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加强稻米全产业链重点链建设,高标准建设优质稻麦产业化示范基地,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拓宽增收链,加快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培育和标准化生产,不断提升产品市场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继续深入实施品牌强农战略,举办全省农产品营销模式大赛,引导各地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品牌赋能活动,提升粮食产业品牌发展实力。

感谢贵委对我省粮食安全工作的关心支持,欢迎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江苏省农业农村厅

                                                                                                                                                                                                                                                                           2022年6月15日

联系人:谢静静

联系电话:025-86263620

抄    送: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省政协提案委员会,省农科院、省科协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