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富成效推进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江苏省农村经济学会2022年学术沙龙在南京成功举办
浏览人数: 2022-07-29

  2022年5月30日,江苏省农村经济学会2022年学术沙龙在南京市成功举办。来自省有关单位、高校科研院所的农业农村问题研究专家,省委农办、省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局相关处室负责人,南京市、常州市农业农村局领导,部分学会理事和媒体记者等近40人参会。省农村经济学会会长胥爱贵作专题讲话,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省农村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季辉主持会议并做点评总结,省社科联学会部主任、一级调研员程彩霞到会指导。

  作为省社科联“江苏经济社会热点观察系列学术沙龙”2022年的首场活动,此次沙龙以“更富成效推进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为主题,在前期认真调研的基础上,总结江苏城乡融合发展的成绩和经验,分析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研究提出进一步深化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为推动江苏“三农”工作继续又好又快发展贡献力量。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就是要使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形成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发展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截至2021年底,江苏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了73.9%,高出全国的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江苏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16∶1,低于全国的2.5∶1,但是高于浙江的1.94∶1,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江苏城乡融合发展还需要不断深化。在研讨中,各位专家学者围绕沙龙主题各抒己见,展开深入交流。

  南京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省农村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刘营军表示,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目前城乡间人才流动主要表现为农村精英向城市的聚集,但从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的角度来看,需要更多的人才到农村去施展抱负。建议因地制宜开展实用技术型人才和管理人才培训,涉农院校要加强涉农专业学生的情怀教育和职业教育,增强服务“三农”的行为自觉,同时积极建立激励人才基层就业的体制机制,切实提高农村人才工资待遇,达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城乡融合发展离不开农业技术创新强有力的支撑,尤其是育种和农业智能化两个方面,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构建江苏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制度创新,进一步激发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农业科技工作者科技创新的动力和能力;加大资金投入,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

  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省农村经济学会副会长孙洪武分享了江苏润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机械化大田种植和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新康村打造现代都市农业“样板间”的典型案例。他认为,推进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首先描绘好“县域一张图”,在拟定粮食生产功能区的基础上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进行土地整理,做好规划设计;其次培育好产业化主体,尤其是农产品加工型企业,让先进的农业技术在产业化主体发展中发挥更大功效;第三探索好农民市民化,苏南等经济条件好的地方可以加快探索“以地换身份”“以地换地”等手段;第四是运用好政策集成化,统筹协调好各部门相关政策,精准发力。

  省供销合作总社副主任、省农村经济学会副会长张利强介绍了供销社在推进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中的独特优势,即与农民利益连接更紧密、为农服务功能更完备、市场化运作更高效。计划经济时期,供销社就是农村方面的商贸主渠道,肩负着农村生活生产资料的供应和农副产品收购功能,天然地在服务城乡群众、促进农业农村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并且产生了享誉全国的扁担精神、背篓精神。进入新时代,供销社发展的重点在县域,对象就是农业农村农民,继续以农村流通为切入点,完善农村流通服务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绿色生态服务体系,持续提升对农民的生产、生活、生态的服务,更好地发挥在城乡融合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常州大学党委常委、总会计师、省农村经济学会副会长陆华良强调,现阶段城乡融合发展中有几个问题值得注意:乡村在城乡融合发展当中的地位问题,城乡在融合发展中的衔接问题,要素流动在城乡融合发展中的载体问题,空间布局在城乡融合发展中的协调问题。更富成效推动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实现要素资源的自由流动,实现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具体措施包括在破除城乡人口双向流动难题方面打破体制机制障碍,深入挖掘激活乡村资源价值,积极吸引社会资本下乡等,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在做好国土规划政策协调的同时,创新城镇土地开发以外的边界布局,通过政策来解决项目落地难的问题。

  常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李昙云提炼总结了常州市“聚精会神”四篇文章。农村在“聚”字上做文章。进一步推动完善镇村规划体系、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引导农民相对集中居住,推进村庄集聚化、片区化发展。强化资源要素聚合,有序引导和集中投向“三农”领域。农业在“精”字上促转型。着力发展精准农业、精致农业、精品农业,加快培育“常”字头精品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集群。农民在“会”字上下功夫。着力培育会生产、会经营、会管理的职业农民,培养造就高素质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加快提升农民“会”的能力。乡村在“神”字上求突破。倾力彰显“江南水乡”的风貌神韵,坚持梯次开花、串珠成链、连线成带,打造一批美丽乡村示范带,推出一批美丽乡村示范镇,加快形成全域美丽乡村蓝图。着力打造新时代乡村善治格局,推动健全党建引领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结合、村级集体经济充分发展的乡村治理体系。

  南京市农业农村局总经济师湛中林认为,推进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首先建立城乡合治的体制机制,其基础就是城乡相通的治理体系、统一的大市场和共同的现代产权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在一个共同的制度框架内实现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城市不同,农村社区、涉农社区在过渡过程中,最难的就是人和资产不清晰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城镇化的过程就会顺利很多。他有针对性地提出“城乡要合治,镇乡要分治”“以人为中心,双向可流动”“农村要留人,收入要跟上”“死地变活地,释放大活力”“产业要兴旺,金融要支持”五个切实举措。

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省农村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季辉指出,推进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江苏农业农村部门正在不断探索与突破,县域内宅基地流转已在泗阳等地试点,家庭农场联合成立合作社成为农业经营主体一个发展方向,县域内跨乡镇提供公共服务的综合服务中心值得研究,江苏年初发布的“财政金融支农16条”正在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劲动力。他希望,学会的专家、会员,继续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充分发挥智囊作用,为“三农”决策提供科学参考和智力支撑。

  胥爱贵会长在专题讲话中强调,城乡融合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选择,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实践,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要求,是加快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等关于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精神,把县域当做城乡融合发展的起跑线。因为县域具有历史沿革上的稳定性,也有可以自主支配的财政支撑,还有资源配置的手段以及创业创新的能力。县城的建设对乡村带动作用是直接的,城乡融合发展必须从县城起跑,跑向更广阔的领域,跑上更高的平台。更富成效推进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措施要精准,关键要把牢,效果要实在。首先,措施要精准。概括为“七化”:规划一体化,城乡融合发展要有明确的时间表、路线图,且是可实施的、可操作的、可考核的;产业链条化,孤立的一个经营主体或孤立的产业难成气候,只有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形成链条,才能实现可持续的产业兴旺;基础设施联通化,现在村村通公交已经实现,接下来要加快水、电、网、数字的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村卫生、教育、养老等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公共服务条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环境治理宜人化,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查漏补缺,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社会管理高效化,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结合,引入网格化、大数据等现代化管理手段,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城乡融合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同质化,让农民和市民没有身份上和生活质量上的明显差异。其次,关键要把牢。要促进“人、地、钱”三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抓好“三群人”“三块地”“三块钱”。“三群人”,即在农村生活的人、离开农村进城的人、准备下乡返乡的人;“三块地”,即承包地、宅基地、乡村建设用地;“三块钱”,即财政的钱、银行的钱、社会的钱。第三,效果要实在。城乡融合发展的效果要落到实处,能看到城乡面貌的显著变化,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值逐步缩小,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切实提高。省农村经济学会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有主动的意识、系统的思维、敏锐的眼光,为江苏更富成效推进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建言献策。

  专家发言后,在互动交流环节,省委农办、省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局相关处室负责人围绕沙龙主题踊跃发言,积极探讨。

  此次沙龙活动取得良好的反响,《农民日报》《新华日报》及中国社会科学网、交汇点、《走进新农村》电视栏目等媒体进行了宣传报道。


来源:202206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