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淡水所葛家春团队揭示河蟹摄食行为新发现

2023-07-05 浏览次数:
字号:
分享:

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又称大闸蟹,是江苏最著名、最具文化底蕴的美食之一,全国消费量约一半产自江苏。

通常河蟹一生蜕壳18-20次,在最初的蚤状幼体和大眼幼体期以水中藻类和浮游动物为主要食物。大眼幼体蜕壳变为幼蟹后,具备了类似成蟹的体型,有1对螯足和4对步足。通常认为幼蟹和成蟹都用大螯撕扯、夹取食物进食。然而,最近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江苏现代农业(河蟹)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葛家春研究员团队发现,河蟹幼蟹和成蟹还具备蚤状、大眼幼体同样的能力--滤食水体中的浮游藻类。该发现丰富了河蟹摄食行为研究,填补了该方面研究空白,同时为河蟹绿色养殖发展打开了一个新领域。

河蟹大眼幼体

河蟹幼蟹

团队调查、试验发现,春季和秋季池塘中藻类相对丰富会提高河蟹蜕壳增长率,并加快成熟期肝胰腺和性腺(蟹黄蟹膏)的积累,大闸蟹会更加丰满美味。那么,藻类除了提供氧气和净化水质外,能否直接提供营养给大闸蟹?已有报道显示幼蟹、成蟹胃肠道中发现有藻类,之前认为其来源是河蟹通过螯足和步足刮取物体表面的附着藻类,在摄食其它食物时将附着藻类一并摄入。葛家春认为除此以外,可能还存在其它途径。

他把饥饿的幼蟹和成蟹分别放入池塘水和无藻类的水中暂养,然后解剖观察。发现池塘水暂养的河蟹胃肠道充满了各种藻类,而无藻类水河蟹则基本没有藻类。研究团队用人工培养的蛋白核小球藻液替代池塘水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证实了幼蟹和成蟹能滤食水体中的浮游藻类。和同行分享该发现时,专家提出新的问题:被滤食的藻类对河蟹营养和生长有何作用?河蟹能否消化、吸收被滤食的藻类? 

河蟹胃肠道中滤食的池塘水藻类

为此,团队研究生曾健成硕士利用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回答了上述问题。首先用稳定同位素15N培养、标记蛋白核小球藻,经浓缩、清洗和稀释后,再把河蟹暂养于含已标记藻的水体中,12天后河蟹肌肉和肠道组织中15N丰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证明河蟹能够滤食并消化吸收水体中悬浮的蛋白核小球藻。

该发现丰富了河蟹摄食行为研究,之前未见报道,填补了该方面研究空白,同时为河蟹绿色养殖发展打开了一个新领域。研究论文已发表于行业权威期刊《Aquaculture》,第一作者为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与南京师范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曾健成,通讯作者为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葛家春研究员和南京师范大学杨家新教授。

来源:省淡水所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