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尚桥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2024-02-28 浏览次数:
字号:
分享:

秦淮源乡,文化湖熟。湖熟街道拥有南京市江宁区最大的圩区,这里秦淮河、溧水河、句容河三河交汇,堤防总长近百公里,沿河两岸有良田9万多亩,水面3万多亩,盛产大米和鱼虾,素有鱼米之乡盛誉。2012年实施江宁区湖熟街道尚桥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积极挖掘资源潜力,持续将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生态农业相关技术应用于尚桥片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发展现代农业、都市农业、旅游农业,探索“农文旅融合”新路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展现新时代“鱼米之乡”的现实模样。

一、强化设施建设 夯实粮食产能基础

项目秉持实现粮食稳产增产,耕地是根本、命脉在水利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对田、土、水、路、林进行综合治理,严格抓好项目设计、施工、验收三大环节,持续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生产环境。

项目建设规模为10000亩,项目总投资1320万元,主要建设内容为:新建农桥19座,涵洞135座,机井池21座,新建砼衬砌渠道26.47 km,新建灌溉泵站13座,低压线路3.83km;土地平整1500亩,总土方19.84万方;铺设砂石道路24.7km,铺设水泥道路3.4公里;栽植树苗0.5万株。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因地制宜开展农田基础设施配套、耕地质量提升、良种良法结合、农机农艺融合等内容建设,着力提升建设标准和质量,彻底改变了尚桥片区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给农业现代化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实现水稻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生产的目标,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完善配套设施 全面塑造发展优势

围绕稻米产业的发展,园区始终坚守“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的初心,寻求稻米产业强链和延链的突破,目前已建成万亩高标准优质稻米种植基地,配套工厂化育秧中心、农机库房、稻米晒场、烘干中心、加工中心等功能设施,实现水稻全程机械化、智慧化生产管理,一条从良种选育、种植推广、加工生产、科学仓储到品牌销售的优质稻米产业链已形成。生产的湖熟大米米色晶莹、颗粒饱满,闻名遐迩,湖熟牌大米获绿色食品认证。

项目已实现水电路网“三通一达”,物联网监测传感设备、生产实时监控全覆盖。与南京市农业大学、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等专家团队合作共享,是江苏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基地、国内外多项农业前沿技术试验研究的应用基地。其中“优良水稻品种示范田”选用省农科院培育的优良水稻品种“南粳46”,其具有穗粒数多、结实率高、产量高等特性;以及南京农业大学优良粳稻品种“宁香粳9号”,集合了优质、高产、稳产、抗倒、抗病、综合抗性强等优点。

项目以循环种养和“两无化”种植为主要模式的示范区,面积约1000亩,前者采用“稻鸭共作”生态农业模式,利用鸭子为水稻治虫、增肥、活水、除草;后者采用无化肥、无农药种植方式,通过人工释放赤眼蜂、种植诱集植物香根草减少害虫后代数量,在水稻田边种植非洲菊、百日草等显花植物为益虫提供替代食物和庇护场所,合理运用井冈霉素、苏云金杆菌等生物农药控制病虫害。此外,园区建立应用物联网苗情分析、病虫害分析、智能排灌、质量追溯等园区智慧管理系统,实现水稻全程机械化、智慧化。

 三、聚力三产融合 释放联动多重效益

项目实施综合整治后,形成了风景宜人的农田林网大地景观和水清岸绿的生态河道,有效释放融合发展潜力。

项目作为南京优质稻米区域公用品牌“金陵味稻”、江宁地区农产品公用品牌“善田江宁”的示范种植基地,着力打造本地特色品牌“湖熟大米”,利用种粮大户工匠精神讲述品牌故事,提升品牌附加值和软实力,快速提高销量,实现产品品牌化运作。在联农带农方面,园区吸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7家,并于2021年成立湖熟优质稻米产业家庭农场联盟,通过打造统一的服务平台,为家庭农场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作业的立体式、全产业链综合服务,助推湖熟家庭农场走向规范化、专业化、科学化、生态化、品牌化的高质量发展“新赛道”。 

湖熟充分挖掘鱼米之乡生态资源、农业资源和文化资源优势,以味稻小镇建设、鸭文化挖掘与菊花园打造为抓手,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自2013年起连年举办稻花节暨湖熟菊花展活动,在南京乃至长三角地区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2022年第十八届南京农业嘉年华开幕式主会场在江宁湖熟现代农业产业园(稻乐园)举行;2023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之“苏韵乡情”第六届湖熟稻花节暨第十一届湖熟菊花展如期举行;十年来,累计接待游客400余万人次,带动当地农产品销售、餐饮等综合收入超4亿元。园区借助社区社群、企业品牌、教研高校等多方社会力量,以品牌展示、农事研学体验、稻米品鉴等形式共享资源,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水稻种植全过程,推动农业和教育相辅相成、互利共赢,合力打造南京特色农教融合新平台。园区内“大地艺术合作田”,用公共艺术装置唤醒田野,打造自然与人文共生之美。 

来源:厅农田建设管理处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