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0173号提案的答复

2024-06-18 浏览次数: 622
字号:

居小秋等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对我省河湖中外来入侵物种福寿螺防治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福寿螺在我省扩展迅速,已扩散到淮北部分区域,不仅危害水稻、水生蔬菜等农作物生产和人体健康,还会破坏河湖中的生物多样性,影响水生态环境。我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联合水利、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部门,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植物检疫条例》等法律法规,扎实开展福寿螺防控工作。一是实行名单管理。2021年省农业农村厅将福寿螺列入江苏省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补充名单。2022年省生态环境厅、省农业农村厅发布的《江苏省外来入侵物种名录(第一批)》中,福寿螺为I级重点管控的8种物种之一。二是建立部门间协同防控机制。2022年省农业农村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水利厅等10部门组成省外来物种入侵防控联络机制,明确各部门职责,建立“政府主导、属地责任、部门协同、联防联控”的防除工作机制。三是合力推进福寿螺防控。省农业农村厅等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外来物种入侵防控的通知》《关于切实做好福寿螺防控工作的通知》,各地农业农村、水利等部门在福寿螺防治关键时期,因地制宜采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等措施综合防控福寿螺;生态环境部门借助省级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项目等,探索推动福寿螺等外来入侵物种防治。全省农田区域福寿螺发生危害得到有效控制,保障农业生产安全,遏制了福寿螺的扩散蔓延势头。

       福寿螺分布生境复杂、繁殖能力强、传播途径多,防治难度较大。下一步,我们将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吸收您的建议,与水利、林业、生态环境等相关部门共同做好我省河湖中外来入侵物种福寿螺的防治工作。

       一是认真落实河湖中福寿螺防治工作责任。河湖中福寿螺不仅影响河湖水生态环境,而且呈现扩散蔓延的态势。针对当前福寿螺扩散蔓延的势头和防控工作的复杂性,推动各级政府加强福寿螺防控的组织领导,按照“政府主导、属地责任”的要求把福寿螺的防控工作纳入河长制、湖长制的重点任务,减轻河湖中福寿螺的发生危害。强化部门协作联动,抓好福寿螺各发生环节的防控工作,加强福寿螺发生防控信息交流,协调开展区域联防联控;组织农业农村部门加强福寿螺防控技术研究与指导,做好农田区域福寿螺的监测与防控指导,加强调入水生植物和水产养殖饲料等检疫监管;水行政主管部门督促指导各地加强河道、湖泊和水库的巡查,并及时处置发现的福寿螺。自然资源、林业等部门做好湿地等水域的福寿螺防控工作。

       二是开展河湖管理部门福寿螺防控专题培训。针对当前水行政主管部门对福寿螺防控能力不足,河道养护人员普遍存在缺乏福寿螺防控技术的现状,各地水行政主管部门主动对接农业农村部门,开展福寿螺防控专题培训,从福寿螺发生分布、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传播和扩散、防控措施等方面进行授课,提高基层河湖管护人员识别与防控能力,为防控河湖福寿螺提供技术保障;科学制定河湖福寿螺处置技术方案,指导基层河湖管理人员、河湖管护人员做好日常防治工作。

       三是因地制宜开展福寿螺的分类治理。福寿螺在我省大部分地区有分布,在苏州、无锡、常州等太湖流域发生较多,目前已扩散蔓延到苏北部分地区。福寿螺发生地区以河道、湿地、农田等零星发生为主,各地发生程度差异较大。按照“防除并举,综合治理”的防控策略,针对农田发生区,采取水旱轮作、药剂防治、人工灭螺等措施,并在农田灌溉进水口设置拦截网,阻止福寿螺进入农田。针对河湖、湿地等水域发生区,在省外来入侵物种防控联络机制统一协调下,水务行政、林业等部门组织专业队定期开展人工卵块铲除、成螺捞除;加强河道清洁管理,清除岸边螺卵和漂浮水草,防止卵块和螺体随之漂移传播;在河道中释放青鱼等生物天敌,取食福寿螺卵。在未发生区域,在强化调入水生植物和水产养殖饲料等检疫的基础上,开展河道、湿地、农田福寿螺的监测巡查。

       四是加强福寿螺危害和防控知识宣传。鉴于福寿螺是一种外来入侵物种,大部分新发生地区对其危害性认识不足,公众的认知度也不高。农业农村部门将会同相关职能部门利用“5.22”“8.15”等重要宣传时点,通过悬挂横幅、张贴挂图展板和发放宣传手册,以及播放宣传微视频等形式,在广场、公园等地重点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普及福寿螺的危害性与防控知识,增强公众的生物安全意识,引导广大群众投入到福寿螺等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工作中,减少人为投螺、投卵行为。

       感谢您对我省外来物种入侵和防治工作的关心,欢迎您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江苏省农业农村厅

                          2024年6月6日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