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菌菇”成就“大产业”——灌南食用菌产业工厂化生产的转型纪实

2024-07-15 浏览次数:
字号:
分享:

  江苏省灌南县以食用菌产业作为地方主导产业,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有力推动了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目前,灌南县杏鲍菇、双孢菇、金针菇等各类鲜菇年总产量达到60万吨,全县工厂化鲜菇总产量约占江苏省的55%、全国10%,成为全国有名的工厂化食用菌主产区。

  抢抓机遇播“火种”,政策支持增“火势”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全国各地兴起大棚种植菌菇的浪潮,灌南县紧抓这一机遇,大力发展双孢菇规模化大棚种植,年产量迅速攀升至7000多吨;后来我国从日本引进白色金针菇,毛利率大幅提高,在上海从事食用菌种植的灌南人李可为敏锐地抓住这个机遇,返乡创建了灿绿食用菌有限公司,开创了纯白金针菇的全年工厂化种植生产模式,显著提升了产品综合品质和劳动生产率,经济效益较稻麦、蔬菜等传统农业高出数倍。同时,在上海的多年工作经历也让李可为很快建立了专供城市的销售渠道,“灿绿金针菇”的打响,为日后“灌南金针菇”国家地理标志的创建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成为了灌南食用菌产业化发展的“火种”。

  食用菌生产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占地少、投资小、见效快。面对食用菌产业展现出的巨大潜力和灿绿工厂化生产的成功案例,灌南县把发展食用菌产业作为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来培育,用工业化理念发展食用菌产业。2007~2010年,灌南县先后出台《灌南现代农业示范区投资优惠办法》《关于鼓励扶持高效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灌南县2010年度鼓励扶持高效农业产业发展的十项政策规定》等扶持食用菌产业工厂化发展的一系列政策,给予食用菌工厂化生产项目一定补贴,高额的补贴和个性化的项目支持,如同强效催化剂,刺激了原料、设备、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向食用菌产业聚集。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40余家食用菌工厂化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灌南县产业集聚度跃居全国首位,逐步形成“以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中心,辐射带动三口、百禄、堆沟港等乡镇”的产业布局、“以工厂化周年栽培为主,季节性栽培为辅”的种植模式和“以杏鲍菇、双孢菇、金针菇、海鲜菇、白玉菇、蟹味菇为主,以秀珍菇、平菇、香菇等为辅”的品种结构。自此,灌南县食用菌产业步入高速发展阶段,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

  聚集发展起规模,差异竞争扩产链

  在我国的粮食、蔬菜、水果、食用菌和油料五大种植业中,食用菌产业尤为依赖机械化设备与设施技术,然而我国食用菌产业中仅约10%产量来自工厂化生产,其余仍由小型家庭作坊式的粗放型生产模式完成。灌南县食用菌产业主要通过工厂化集聚、规模化发展的路径,打破传统农业的局限,实现了产业现代化转型和经济快速增长。

  2007年5月,灌南县正式启动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项目,将食用菌产业列为示范区核心产业之一。园区各工厂菇房通过先进的自动化控制系统,精准调控温度、湿度,进行气候调节与水质净化,创造出适宜菌菇生长的最佳环境,打破了季节性气候限制,使灌南具备了全年大规模生产食用菌的能力。从传统大棚覆土栽培向工厂化、标准化、智能化、周年化栽培方式的转变,促进了灌南食用菌产业快速高效发展。产业集聚带动了大批外出人员返乡创业就业,仅2021年,全县食用菌产业创造就业岗位近2万个,从业人员平均年薪超5万元,带动农业增收超10亿元。目前,灌南已汇聚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等经营主体40多家,培育出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7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0家,以及“新三板”上市企业1家、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5家。各企业共享基础设施与优惠政策,交流技术创新与市场拓展,在聚集发展的总体态势之下,又有各自侧重的发展品种、模式和方向,不断拓展上下游产业链,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江苏裕灌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集双孢菇育种、发酵、栽培、采收、加工与销售全产业链为一体,开创了我国大规模工厂化种植双孢菇的先河,其位于灌南的生产基地现已成为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双孢菇工厂之一。而作为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杏鲍菇生产基地的江苏香如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则走了技术创新的路子。公司的生产设备全部采用最新的自动和半自动生产线,生产过程全部实现自动化调控温度、湿度和各项空气指标,并采取高温高压灭菌和先进的空气净化技术,同时使用了最先进种植技术,创新菌种培育手段,产出的杏鲍菇又白又大,远远超过同类产品,一上市就供不应求。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公司目前拥有15条机械化生产线,日产杏鲍菇16.5万包,年产杏鲍菇近3万吨,年销售收入超两亿元。江苏丽之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用“制包中心+出菇基地+产品统一销售”的运作模式,通过菌包外售、技术指导、产品保底回收等途径,对食用菌产业进行细化分工,用机械化全自动菌包制作生产线,代替了传统的手工生产方式,有效提高了食用菌生产的专业化、标准化水平。

  全面谋划措施齐,持续发展动力足

  在实际生产与未来发展中如何解决灌南县食用菌产业和企业发展的后顾之忧?归根结底还是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全面谋划和持续支持。

政策帮扶方面,针对企业无法直接用农业用地抵押贷款的问题,灌南县开创性地出台了《灌南县农业设施确权登记和抵押贷款管理办法》,规定农业设施可在确权登记后,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抵押,这直接解决了农业用地抵押融资的瓶颈,有效拓宽了农村各类经营主体融资渠道,满足了乡村振兴多样化金融需求,为食用菌企业的设施升级及日常运营提供了资金保障,极大激发了产业发展的活力。

  创新驱动方面,灌南县坚持“科技兴菌”战略,与中国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校深度合作,构建了中国农科院(灌南)食用菌产业园、南京农业大学(灌南)食用菌产业研究院等产学研平台。2017年首批“江苏省外国专家工作室”在灌南落地,2018年首个“院士工作站”正式揭牌,成功引进“双孢菇A15”等食用菌优良品种10余种,集成应用绿色高效栽培新技术新模式10余项,申报并授权专利120余件,编制标准规程10余项,通过省、市科技成果鉴定9项,核心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取得了显著的推广应用成果。同时,灌南县引进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实现“软件”和“硬件”高效组合,加大“四新”技术成果研究和转化应用,不断提高当地食用菌产业化发展技术支撑水平。

  品牌建设方面,灌南县创强创响“灌南食用菌”区域公用品牌,进一步打造灌南“菌都之城”的地方名片,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报道,深度挖掘并广泛传播灌南食用菌的特色与文化,以期带动地方特色文旅产业的发展,形成“产业+旅游”双轮驱动的新局面,进一步提升灌南食用菌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与社会经济效益。2024年,灌南县农发集团将牵头举办首届“菌.连天下”食用菌产业创新交流会,会上组织主体会议、产业观摩及商业洽谈等活动,通过专家问诊把脉,业界互动交流,大众献计献策等方式,进一步分析工厂化食用菌产业的特点和发展路径,破解当前制约工厂化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瓶颈,不断提高工厂化食用菌产业科技创新水平,推动灌南食用菌产业集聚式发展,进一步宣传推介“菌.连天下”食用菌区域公用品牌。

  秸秆废料价值大,循环利用效益高

  秸秆富含食用菌所必需的碳源、氮源、矿物质等营养物质,以其为原料结合畜禽粪肥,根据生产配方进行3次发酵即可制成食用菌培养基。裕灌、香如等食用菌生产大厂都积极收用秸秆加工成为生产基料,“我们企业每年使用秸秆12万吨,产生的基料18万吨,生产蘑菇6万吨,实现经济价值6亿元左右。”江苏裕灌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发酵厂厂长陈锦河自豪地表示。灌南食用菌产业每年可以吸收利用秸秆、木屑、玉米芯、麦麸等农林产品下脚料100多万吨,带动农业增收10余亿元。与此同时,蘑菇种植和栽培过程中产生的菌基也可用于生物质能、禽类食用、提高土壤保肥能力等方面,真正实现农业废弃物的循环高效再利用。比如葡萄种植产业,对位于新集镇周庄村种植了180多亩葡萄的清霖农场来说,废菌渣就是最好的有机肥,是让葡萄可以更大更甜的关键补剂,江苏丽泽生物科技公司主要种植草菇和双孢菇,其中种植草菇剩余的菌渣多数直接被周边的葡萄园收走。

  灌南县的绿色探索并未止步于食用菌基料的生产,还在筹备更多的农业废料再利用项目。丽泽公司食用菌杏鲍菇项目一期已建成投产,实现年处理农业废弃物5万吨;裕灌公司每天大约产生500多吨废弃菇渣,目前全部销往50公里外的有机肥厂,同时裕灌公司正在自行投资建设一家有机肥厂,让菇渣全部就地转化为有机肥;灌南正元绿色新能源有限公司投资3.8亿元建设农牧业循环绿色发展热电联产项目,利用丰富的秸秆、菌菇废料、禽畜粪便等“绿色能源”作为原材料,生产的沼气作为锅炉的燃料,生产的电力向地方供电,产生的蒸汽又向周边企业供热,产生的灰渣综合利用,形成生物质及禽畜粪便-电-热-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该项目建成后,可年消耗秸秆5万吨、废弃蘑菇菌包20万吨、动物粪便20万吨。

  发展绿色经济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容与要求,灌南作为农业大县,每年都会将大量的秸秆废料与食用菌产业结合起来,既有效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农业生产的秸秆综合利用难题,又减少了农村畜禽因粪污直接还田造成的二次发酵烧根烧苗等危害,成功探索出一条高效循环、生态友好的农业发展模式,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与产业增收双赢,树立了农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新标杆。


来源:202406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