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点金 :循环发展助力农业绿色转型
日前,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加快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促进乡村生态振兴的指导意见》,对推进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做出安排部署,要求推行绿色循环,实现农业产业发展循环畅通。近年来,江苏省加速统筹协同,推动农业生产绿色转型,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打造高质高效农业绿色循环发展新格局。
粪污利用促发展
2024年12月,在新沂市新店镇红旗村种植大户李大爷的麦田里,机器轰鸣,一股股由生物有机质经发酵而成的富含养分和生长素的农用沼液如细雨般洒落在麦田里。李大爷是位种田的“老把式”,前两年,村里向他推广农用沼液还田时,他曾有过抵触情绪,“现在通过这根管子将沼液作基肥还田,没上一粒复合肥,从肥料这一块来说,1亩地最少能省100元,粮食每亩还增产120公斤左右,效益明显。”
“这根管子”是新沂市农业农村局推广的绿色种养循环系统中的沼液还田输送管网,连接了该市农业生态循环产业园,将周边15公里范围内的多家养殖场纳入管理系统,将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水输送至粪污处理中心反应器进行发酵,发酵后的物料经固液分离设备形成沼渣和农用沼液,农用沼液经沼液储存池氧化后,通过管道输送至田间地头。在这里,每块区域每隔一段距离,都安装了一条沼液还田管道。管道的一端连着果园、田块,另一端连着粪污处理中心,养殖户将粪污输送到粪污处理中心进行发酵处理,种植户通过管道将沼液输送至田间地头,养殖户、种植户便将粪污“变废为宝”,生态循环的道路越走越宽。
鱼菜共生增效益
走进泰州市海陵区苏中园艺有限公司的养殖基地,养鱼池的北侧有3组5层蔬菜架,每层蔬菜架上摆放着白色水培板,芹菜、苦菊等蔬菜在上面整齐排列。水培板下流动着清澈的水,这些水来自养鱼池。南侧的大棚里有6个圆形大水池,池里养着3000多条罗非鱼。“我们通过‘鱼菜共生’循环养殖系统,将蔬菜架上生长的蔬菜和水池中的鱼关联起来,实现水的循环利用和绿色减排,做到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公司负责人介绍,养鱼的水经过微生物分解处理后释放出养分,变成自带有机肥的“营养液”供给蔬菜。蔬菜根系吸收水中的养分,被净化后的水再回流到鱼池,供鱼生长,起到生态内循环的效果。
“鱼菜共生”循环养殖是一种新型复合耕种体系,极大地利用了宝贵的土地资源。海陵区“鱼菜共生”循环养殖基地占地1000平方米,可年产活鱼5000公斤,蔬菜3500公斤,只需配备2名工作人员便可完成农业生产。在这种循环模式下农业生产效益提升明显,促进了经济和生态协同发展。
种养循环拓富路
穿梭在太仓市城厢镇东林村的田间地头,几座圆柱形物体格外吸睛。它被白色的可降解膜布所缠绕,凑近一闻隐约有酒气传出。地处江南水乡的太仓自古就是优质粮食产区。2015年,东林村建起万吨级秸秆饲料加工厂,配备有秸秆粗饲及TMR全加饲料二条生产线,并引进10台套稻麦秸秆收集设备。每台套设备每日可收集稻麦秸秆200亩左右,打捆后添加生物发酵菌在田边暂存,形成了田中一个个白色圆柱体。秸秆初期发酵后,饲料加工厂再添上豆渣、啤酒糟等农作物生产废料,一道加工成含有益菌的生物发酵秸秆饲料,用于喂养村中生态养殖场的本地湖羊。
如今,东林村的秸秆饲料加工厂消化了全太仓的秸秆,年产秸秆发酵饲料3万吨,每吨可卖到500元,成为村中的收入来源之一。另外,养殖场中吃着秸秆发酵饲料、长得膘肥体壮的畜群,它们排泄的粪便与废弃物被加工成有机肥,这些有机肥又成为来年粮食丰收的保障。优质稻麦种植、秸秆饲料生产、肉羊生态养殖、羊粪制肥还田,东林村形成了“一根草、一只羊、一袋肥、一片田”的现代农牧循环模式,走出一条“种养结合、循环利用”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