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县三普土壤剖面调查采样工作顺利完成
土壤剖面调查采样是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的一个重要工作,技术难度大、艰苦程度高,需要参与单位和人员的辛勤付出才能高效高质完成。
近日,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与东海县有关部门的通力合作下,东海县54个土壤剖面的调查采样和样品流转工作顺利完成。本次野外工作一共采集了8个土壤整段标本(其中国家级和省级各4个),62个纸盒标本,261个发生层样品,254个环刀容重样,56个表层水稳性大团聚体样品。
东海县的土壤剖面调查采样工作面临不小的难度。下发的54个剖面样点中,34个地处地势低洼的湖积平原和冲积平原,稻田中地下水位高,母土又是黏质的砂姜黑土和潮土,加上正值小麦出苗阶段,一些田块刚灌过水,这些都给挖坑和采样带来了极大不便。经常是一边抽水,一边干活。遇到砂姜多的土层,还要认真选择寻找环刀部位,才能取得合格的容重样,经常是两个人1个多小时才能搞定。但是,这些困难都被一一克服了。
东海县工作的顺利完成,离不开村委会和老乡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样点所在村委会的干部经常亲临现场,介绍当地轮作、施肥和产量等农业生产信息,协调联系各方力量并做农户工作。东海县的老乡们也非常通情达理,积极配合,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完成。尤其是11月24日,在进行国家整段标本样点的工作时,东海县农业农村局、土肥站和山左口镇的同志悉数到场,很快就确定了具体田块,联系了挖掘机。现场挖好的一个5米长×3米宽×1.5米深的标准土坑,为采集国家和省级土壤整段标本创造了有利条件。
东海县工作的顺利完成,离不开所有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参加工作的龚可杨和毛海若两位年轻队员,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了土壤所老一辈能吃苦耐劳和敢打硬仗的优良传统。由于队伍人手紧张,即使在感染了流感,浑身无力和酸疼的情况下,队员们仍不下火线,白天在野外负责拍照、终端信息录入、各类取样工作,晚上先清洗干净所有的工具和物品,然后在电脑上编辑好当天样点的清单信息以及数码相机拍摄的样点景观照、剖面照和工作照,一并上传到三普平台上,经常要工作到深夜。李德成老师虽年近60岁,但还是参与挖掘土坑,亲自修剖面的毛面和光滑面,并指导年轻队员如何划分发生层,解释每个发生层形成的机理。通过这次东海县的实战,两位年轻队员的土壤剖面调查技能得到了很大提升。
通过土壤剖面的挖掘和解读,也发现了东海土壤有关的一些问题。一是新制订的东海县“三普”土壤发生分类系统中,水稻土土类下面仅设置了渗育水稻土亚类,然而在实际观察中发现,很多原来是水浇地的砂姜黑土和潮土样点,已经旱改水(麦稻轮作)30-40多年,变成了水稻土,不仅有渗育水稻土,也有潜育水稻土(如很多的稻虾田)和潴育水稻土(一些原来是潮土田块),这种现象在苏北其他地区也可能存在,这涉及到将来县级土壤类型图编制的问题,值得重视。二是一些大户承包的田块,由于旋耕太浅(深度多是10-12cm),造成耕层变薄(原来多是18cm左右),犁底层加厚(有的厚达20cm,以往多是8-12cm),加上由于大型农机的经常性耕翻压实,造成了耕作层结构变差(如由松散的团粒结果变成了硬的块状结构),犁底层的严重板结硬化,限制了根系的下扎空间,造成作物头重脚轻,亟待进行定期的深耕深松。
当前,东海县土壤剖面调查与采样工作已经顺利完成,所有样品已经顺利流转。下一步,工作重心将全面转向信息查漏补缺和报告编制。
国家级整段标本点顺利完成
砂姜黑土里砂姜多,棕壤里的片麻岩砾石多,挖坑采样难!
离不开东海老乡的理解和支持